纵隔炎
由纵隔内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纵隔炎症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主要累及结缔组织,可影响邻近器官,或由邻近部位的病变所引起。纵隔感染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非感染性炎症可能主要与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临床上以慢性纤维化性纵隔炎最为常见。
病因
本病病因多为继发性。常见的有贯通性胸部外伤、食管或气管破裂、咽下异物造成食管穿孔、食管手术后吻合口瘘、食道镜检查外伤穿孔和食管癌溃疡外穿等。常在呕吐时发生,偶因邻近组织如食管后腔、肺、胸膜腔淋巴结、心包膜等的感染灶的直接蔓延而引起。
常为结核、组织胞质菌病、放线菌、结节病梅毒、外伤后纵隔出血以及药物中毒等因素引起,可引起纵隔纤维化。也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部分患者的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急性纵隔炎可有相关的病史,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寒战、高热,胸骨后剧烈疼痛,可放射至颈部、耳后或整个胸部和两侧肩胛之间。查体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胸骨有压痛,纵隔浊音界扩大,发现纵隔摩擦音及与心音同步的碎裂音等;还可因纵隔结构受压出现气管移位、颈静脉怒张等症状。
慢性纵隔炎病程隐匿,早期在肉芽肿性纵隔炎时,大多无明显症状,发展到纵隔纤维化后,常因纵隔结构受侵或受压产生症状,累及上腔静脉、食管、气管、支气管、肺大血管或纵隔内神经等,产生上腔静脉梗阻、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声音嘶哑、膈肌麻痹、Hornor′s征等。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2.其他检查
X线示两侧纵隔阴影增宽,上纵隔明显,因炎症累及周围胸膜,致使两侧轮廓较模糊。侧位胸片示胸骨后密度增加,气管、主动脉弓的轮廓模糊。形成脓肿时,可于纵隔的一侧或双侧见突出的脓肿阴影,气管、食管受压移位。也可出现纵隔气肿脓肿、液平、胸腔液气胸等征象。食管碘油或有机碘液造影可见食管穿孔部位、食管-支气管瘘或食管胸膜瘘。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
慢性纵隔炎应与中央型或纵隔型肺癌、纵隔恶性肿瘤鉴别。
1.纵隔感染
早期诊断对减少纵隔感染的死亡率至关重要。急性纵隔感染多有明确起因,需要注意常规X线检查可能无特征性改变。临床表现提示可能存在纵隔感染时应当及时行CT检查。CT能分辨不同阶段的组织坏死,有助于判断感染累及的范围,并可用于随访病情变化。纵隔引流出脓性液体则可确诊。可以通过经颈部纵隔镜或剑突下径路取得标本进行细菌学诊断。急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诊断标准为:存在口咽部感染或者纵隔感染、口咽部感染和纵隔感染间存在直接联系。
2.慢性纤维性纵隔炎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CT检查做出诊断。慢性纤维化性纵隔炎在胸部平片上的改变往往不易察觉,可以仅有非特异性的纵隔增宽或者解剖标志的移位,右侧纵隔更加明显,部分可见纵隔或肺门的钙化。上腔静脉阻塞时可见双侧上纵隔增宽。中心气道阻塞时可见受累肺段或肺叶不张。肺动脉受累是该侧肺纹理减少。肺静脉阻塞侧可见肺高压征象。出现肺梗死可表现为外周楔形高密度影。局限性慢性纤维化纵隔炎的CT表现为纵隔内局限性软组织影,可伴有钙化,主要分布在右主支气管、隆脊、肺门。弥漫性慢性纤维化纵隔炎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性软组织影,大多无钙化或为散在钙化点。增强CT可以判断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等改变。MRI应用较少,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可以采用,多用于术后评价管腔通畅性。食管吞钡能够发现受累部位呈环形长段狭窄。在受累器官有临床表现时,若影像学检查在相应部位发现纤维组织增生,则诊断更为可靠。PET可用于评价病灶纤维增生的活跃程度,可用于疗效评价和随访。剖胸探查后结合病理可最后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和纵隔肿瘤相鉴别,尤其是淋巴瘤。肺癌、转移性癌、纵隔肉瘤、组织胞浆菌病、淋巴结结核、纵隔肉芽肿、结节性硬化、胸膜纤维化性肿瘤、促纤维化性恶性间皮瘤、纤维瘤病等也在鉴别之列。细针穿刺活检结果往往不能提供准确的最终诊断,在使用纵隔镜、胸腔镜或剖胸活检术中应当尽可能行多处活检,以免遗漏。
并发症及预后
急性纵隔炎如发展为纵隔脓肿,临床表现急重凶险,死亡率高。
纵隔感染主要的严重并发症是脓毒症。气胸、脓毒症、出血、颈内静脉血栓形成、颈动脉假性动脉瘤、主肺动脉瘘、吸入性肺炎、ARDS、腹膜后脓肿等也较为常见。急性纵隔感染未经及时诊断和有效处理有较高的死亡率。合并糖尿病、HIV感染者提示预后不良。慢性纤维化性纵隔炎症状可以自行缓解或逐步加重。有肺动脉高压而且未行治疗的患者预后不良。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反复感染、咯血、肺心病。手术是治疗慢性纤维化性纵隔炎的解剖性并发症的主要手段,但远期效果尚不明确。
治疗
治疗原则:清除病因,尽快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主要针对原发病及病因进行治疗。纵隔外伤气管破裂者,可行气管修补术。食管破裂或术后吻合口瘘者,可行食管修补术,禁食补液及胃肠减压。纵隔引流十分必要。脓液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有利于治疗。
(1)内科保守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措施,如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激素促进吸收,利尿剂减轻水肿,低分子右旋糖酐促进静脉侧支循环等方法进行减症治疗,以待侧支循环的建立。
(2)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建立侧支循环,如纵隔纤维化病变局限时,可手术切除病灶,解除器官压迫,施行上腔静脉旁路移植手术,以减轻上腔静脉的阻塞。还可直接切开梗阻的静脉,进行血栓摘除术、内膜切除术,或使用人工血管、自身静脉、同种异体血管进行搭桥短路手术等。国外有在上腔静脉狭窄处作纵切口,以大隐静脉片修补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6 22:26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