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转化
含有特定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
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含有特定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这种现象称为细菌转化。自然界的转化现象,一般发生在同一物种或近缘物种中。细菌转化方法已被引入其他生物,例如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可将外源DNA注入到不具摄取DNA能力的生物中,使其获得某些新的特性。
引用示例
例如,把肺炎双球菌RⅡ型无毒株和加热至60℃被杀死的SⅢ型有毒株,混合注射至小鼠体内,结果在小鼠体内出现了生活的SⅢ型有毒株,使小鼠患病死亡。并且这种具荚膜的有毒株能世代相传保持其特性。细菌转化现象最初由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斯(F.Griffith)于1928年发现,直至1944年美国科学家埃弗里(O.T.Avery)等人才证实了转化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从而为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转化实验中,加热至60℃可杀死 SⅢ型菌,但菌内DNA未被破坏,其DNA中控制某些遗传特性(如形成荚膜等)的基因片段通过转化进入RⅡ型菌,从而使RⅡ型菌获得了形成荚膜等的特性。后来发现转化实验在动物体外也能获得成功。已发现在许多细菌中均能发生转化现象。转化成功率与某些因子密切相关,例如受体菌处于感受态阶段可产生感受态因子,是接受外来DNA片段的最佳时期,而钙离子、环腺苷酸(cAMP)等物质亦可大大提高转化率。自然界的转化现象,一般发生在同一物种或近缘物种中。细菌转化方法已被引入其他生物,例如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可将外源DNA注入到不具摄取DNA能力的生物中,使其获得某些新的特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6 11:3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