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非洲肺鱼
非洲肺鱼科非洲肺鱼属动物
细鳞非洲肺鱼(学名:Protopterus dolloi):非洲肺鱼科、非洲肺鱼属的物种。体长130厘米,体重达11千克。身体呈圆柱形,胸鳍和腹鳍呈丝状。在鳃盖和肛门之间的纵线上大约有85-95个鳞片。细长的身体呈棕色。该物种的幼鱼通常全身都有黑点,但成体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这些黑点。
动物学史
细鳞非洲肺鱼又称长肺鱼、长身肺鱼和芝麻肺鱼,为非洲肺鱼属的四种现生物种之一,于1900年由比利时动物学家乔治·阿尔伯特·鲍伦格(George Albert Boulenger)发表描述。属名Protopterus,来自古希腊文“πρωτο-”(拉丁转写:prōto-;意为“第一”)+“πτερόν”(拉丁转写pterón;翅膀,鱼鳍)。种名“dolloi”献给比利时古生物学家路易·多洛(Louis Dollo),纪念他对肺鱼分类做出的贡献。
形态特征
细鳞非洲肺鱼个体可以长到130厘米,体重达11千克。身体呈圆柱形,背鳍臀鳍尾鳍愈合,胸鳍腹鳍呈触须丝状。鳞片细小,在鳃盖和肛门之间的纵线上大约有85-95个鳞片。体型较同属其他物种长。有一个鳗鱼状的身体。细长的身体一般是棕色的;该物种的幼鱼通常全身都有黑点,但成体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这些黑点。像所有非洲肺鱼一样,细鳞非洲肺鱼具有一种专性呼吸器,能够夏眠。
该物种和其他肺鱼一样具有特化的发达齿板以及自接型颌骨,肺鱼的牙齿很特殊,呈两列大的厚板状,齿尖向前,肺鱼用它来砸碎水底动物的甲壳。肺鱼平时用鳃呼吸,缺氧时又能用肺呼吸。细鳞非洲肺鱼仅有一个肺。肺鱼的头颅很发达,和舌弧一样,只有一部分硬骨化。肺鱼还有5对鳃弧,全部为软骨性。有两个对称的鳔,上面有网状隆起,由短的鳔管与食管相通。在幼鱼时期具有外鳃的生理特征,随着生长变化虽然还会保留下来,但已经逐渐变小、萎缩。它们的成长速度很快。
栖息环境
细鳞非洲肺鱼是一种淡水鱼,主要栖息在刚果河中下游流域。它主要是一种底栖鱼类,栖息在上述盆地的河床和马莱博湖中。在产卵季节,可以在开阔水域找到雌性。在刚果、库伊卢-尼亚里和奥古河流域均有发现。
生活习性
细鳞非洲肺鱼和其他非洲肺鱼属物种一样,擅长在泥土中挖掘洞穴,它们虽有夏蛰的能力,但因其栖地不会完全干涸,一般不会进行夏蛰。因此,它挖出的隧道不是为了蛰眠,而是在旱季繁殖期间在里面躲藏,起到保护室的作用。雄鱼会保护洞穴中的卵和幼鱼,而雌鱼则在开放水域自由活动。
相较于其他种肺鱼在泥巴中夏蛰,细鳞非洲肺鱼可自行分泌一层黏液,并夏蛰于其中。该物种对生存水域氨的耐受性很高,虽具有所有尿素循环所需的酵素,但含氮废物的排放仍以氨为大宗,有研究在实验室中诱使细鳞非洲肺鱼进行夏蛰后,发现其身体中氨的含量下降,同时尿素循环酵素的活性会上升,促进尿素的合成,显示合成尿素的能力可能与细鳞非洲肺鱼的夏蛰行为有关,另外也有研究显示细鳞非洲肺鱼可能借由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于水中的比例等机制以酸化周围水域,使氨的浓度降低,从而增进其对氨的耐受性。
为底栖鱼类,一般栖息于河床底部,但可在空气中呼吸。细鳞非洲肺鱼的视力并不发达,但嗅觉灵敏,同时身体上会发出微弱的电流感应周围的生物,因此,在投饵时,它们会做出灵敏的反应。食性狭窄,以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其他鱼类或昆虫为食,主要是甲壳类、昆虫幼虫、蠕虫,但繁殖季时会取食较多植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非共和国、刚果(金)、刚果(布)和加蓬。
细鳞非洲肺鱼在马莱博湖以及刚果河中下游盆地中为人所知。它也出现于下几内亚地区的奥果韦河、奎卢-尼阿里河(Kouilou-Niari) 和洛梅河(Loeme)。
繁殖方式
细鳞非洲肺鱼的繁殖期发生在旱季,在6-10月建巢。在此期间,雌性在栖息地杂草丛生的巢穴中产卵,同期,雄性会保护卵和幼鱼长达两个月。雌性不会照顾幼鱼,但可以在其范围内开阔水域的河流中看到活动的雌性。
幼体有外部鳃,在变态为完全发育的肺鱼期间会被重新吸收。随着细鳞非洲肺鱼从幼体发育到成体,它的牙齿融合在一起形成牙板,用来咀嚼食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9年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尽管该物种在不同地区存在一些可能的威胁,但由于其广泛分布,威胁并未影响该物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6 13:45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