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织锦机种类繁多,著名的有
壮族竹笼机、瑶族织锦机、苗族织锦机、毛南族竹笼机、侗族织锦机等等。
这种织锦机主要分布在
富川瑶族自治县油沐乡、福利乡 。福利乡的织锦机机身由机台、机架两部分组成 。机台长150厘米,宽70厘米,高35厘米。前端有一块活动坐板,坐板前有固定的卷布轴,机台中央有一横槽,用以固定机台以及装放梭纬管。机架高145厘米,宽70厘米,上端设有齿状卷经轴,前梁吊有一根直径为3厘米的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上下分开;经面与机台约成30度角,经纱下面吊有四片花综 ,用绳子分别与四根踏杆相连,综丝只吊上层经纱。引纬用梭,打纬用的则是竹制梳状、宽55厘米的筘。瑶族织锦采用的是经、纬相结合起花的技术,在牵经时将色线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然后根据花纹图案的提沉起花要求,挑结花本,穿综上机。织造时,第一纬织平纹地,利用分经棍形成的自然开口,引纬打纬。第二、三、四、五纬起花。织完第一纬后,依次踩动踏杆,花综受力牵动,将面经拉下来变成底经,从而形成第二、三、四、五次开口,引花纬后进行打纬。第六纬与第一纬一样织平纹地,其余类推。这样五纬一组,不断往复循环。卷布和送经是人工调节的,织到一定程度时便转动齿状卷经轴,放出一段经纱,同时亦卷取一段织锦。
这类织锦机主要分布在
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地区 。全机长150厘米,宽58厘米,高90厘米。机台略倾斜 。前端高24厘米,后端高52厘米。前端设活动坐板,后端是绕纱板。分经筒直径约8厘米 。苗族织锦机只有一根踏杆 ,上连杠杆结构提拉一片地综,综线吊单数或双数经纱。筘为竹制,长52厘米 ,宽12厘米。地综与分经筒之间是压纱棍。另外还有一把竹制挑花刀,一把背部剜空装置纬管的刀杼。苗族织锦采用挑花技术,织造时第一梭织平纹地,利用分经筒形成的自然梭口,通过刀杼,引纬打纬。第二纬挑花。踩动踏杆,提拉综片形成梭口,根据需要的花纹图样,用挑花刀挑起经纱,使上下层经纱形成梭口,手工引入色线 ,再用筘和刀杼打纬。第三纬织平纹地 。脚踏踏杆提拉地综形成梭口,通过刀杼,引纬打纬。第四纬挑花,帽挑花刀挑起经纱形成梭口,手工引入各种色线,用筘和刀杼打纬。如此循环操作,织成锦幅宽约40厘米。
这类织锦机主要分布在南达忻城、宾阳,北到环江的范围内。以宾阳竹笼机为例,机台长173厘米,从前端到后端呈倒梯形,前端宽65厘米,后端宽79厘米。机架高109厘米。机架中部和上部有两个杠杆结构,分别用来提拉地综和悬挂、提拉编结有花本的竹笼。竹笼机因此而得名。悬挂竹笼的杠杆长约150厘米,后端吊有重物以保持平衡。竹针编排在竹笼周围 ,整个竹笼就是花本 。织花时根据编好的程序顺次取下竹针 ,拉起一组提花通丝就能牵动经线形成开口。竹笼机上的竹针数可达100余根,少的也有30多根,根据织锦图案的繁简增删。竹笼机只用一片地综,配以踏杆,就能完成平纹地的制织 。这片地综由综丝与综杆组成,每根综丝带动一根底经 。综杆上连杠杆,杠杆后端连 着踏杆。竹笼机地综形成梭口的过程是,在卷经轴稍前的位置有一个直径约14厘米的分经筒,使底经和面经上下分开,形成第一次梭口。踏动踏杆,因杠杆作用提起地综,底经跟随而起,变成面经。这样形成的第二次梭口很小,还需要通过一个竹筒以加大梭口,便于引纬。取出竹筒,放开踏杆,便复回原来的形态,又形成第一次梭口。
壮族还有另外一种织锦机,如靖西、龙州、环江等地的织锦机都不是竹笼机,靖西的织锦机机架与织布机同,只是多了一套提花综丝,织好的锦 用卷布轴卷起来。环江的织锦机则是专门的织锦机,原理与靖西织锦机略同,但没有固定的卷布轴。
毛南族竹笼机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下南乡,外形原理与宾阳竹笼机大致相同。尺寸略小,机台长160厘米,机架高约80厘米。分经筒尺寸较大,呈三角形。竹笼小巧,竹针数一般在40根左右。悬挂竹笼的杠杆后端直接连着踏板,这样,工作时脚不能离开踏杆毛南族竹笼机没有梭子,茬通过地纬时用刀杼。刀杼背部剃空装置纬管,兼有梭子的功能,又能起打紧经纱的作用。由于竹笼很低,故不需要降低竹笼拔动竹针。毛南族竹笼机和
壮族竹笼机一样没有固定的卷布轴,织成锦的一端绕在夹棍上,再用布带捆在腹前;经纱的张力需要织造者的腰脊来维持,因此劳动强度较大。毛南族织锦图案与周围壮族地区的织锦图案相似。据当地毛南族织锦艺人介绍,有些织锦的图案是到川山、温平等地的壮族地区学来的。一般的毛南族织锦是纬线显花的三梭织法,一梭织表面花,一梭织底面花,一梭织平纹地,也有采用二梭织法的,二梭织法没有底面花。这样二梭或三梭不断循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