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宣卷,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汉族地方说唱艺术,主要用于祀神祈福,是浙江
绍兴地区的“五大曲种”之一。
历史沿革
绍兴宣卷形成于清代后期,清末民初流布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等地,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建国前,绍兴宣卷班在绍兴城区十分活跃,它的演唱中与祀神习俗有关。《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宣卷)条所载:“清同治、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宣卷扩展到江南,以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虽然仍作布道之用,但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基本符合绍兴宣卷之状况。
1940年前后,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城乡民众的祈福攘灾、庙会社赛活动大大缩减,宣卷班社也随之萎缩,从业人员骤减。1950年以后,宣卷被认为是迷信活动,绍兴宣卷逐渐停止演出,在城乡几乎消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绍兴宣卷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民间与政府的双重合力作用之下,绍兴宣卷表演逐渐恢复。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绍兴宣卷的表演无需搭建舞台,走街串巷、随处可演,桌子一摆,便是一场戏,是浙江
绍兴地区一大民间特色。表演者演唱时围桌而坐,面南者称“禄位”或“书位”,负责翻卷本,多任旦角;东向者称“福位”或“鱼位”,负责以高音木鱼击节,多任杂色;西向者称“寿位”或“静位”,负责击醒木助唱,多任生角。若由四人演唱,则尚有与“书位”并坐的“茶位”,负责斟茶助唱。
演出流程
绍兴宣卷曲艺演出流程主要包括装香、请寿、宣卷、散花、解结、化纸六个阶段。
(一)装香。“装香”是宣卷开始环节,目的是把神灵请下凡来,让其听本场宣卷演唱。
(二)请寿。请寿阶段,宣卷先生以“说”而不是“唱”的方式,向神灵告知主家姓名、地址及祈福心愿,大体为宣卷所写内容。诵毕,直接进入正式演唱阶段。
(三)宣卷。正式宣卷演唱,是一个持续七个小时左右的漫长过程。
(四)散花。“散花”是绍兴宣卷演唱的高潮部分,曲调欢快,兴致高昂,是总结宝卷中人物善恶果报的环节,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增强主家信念,促进民众行善积德,具有积极教化意义的一个环节。
(五)解结。“解结”也有一套基本固定的唱词。解结阶段,显示宣卷这种民间曲艺活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六)化纸。化纸是宣卷活动最后一个环节,老人们对着火焰祭拜,因为这些火焰、烟灰,将负载着他们的祈愿,通过这种特殊的焚化仪式,最终打通人间与仙界通道,传送他们的美好心声。
伴奏乐器
绍兴宣卷一般用琵琶、二胡、角鱼、胡琴、扬琴、笛子或碰铃等乐器,也有、笙、箫、锣等乐器。
唱腔曲调
绍兴宣卷的基本唱腔为宣卷调,是一种类似〔快板〕形式的唱法,用于情节紧张、冲突激烈之处。除基本唱腔(宣卷调)外,还吸收了多种外来曲调。按照情节、情绪的需要,穿插演唱,并渐渐使它们有一定的宣卷化。如来自绍兴调腔的“阴四平”、“佛莲花”、“启奏调”、“五更调”等;有的来自绍剧正宫调“二凡浪板”(生腔);有的与绍兴词调同曲,如《庆寿》中的“耍孩儿”,还吸收了民间小调俗曲如《单双》《阴世调》《行聘调》等。唱辞的基本格式是七字齐言对偶或十字齐言对偶,唱调音乐亦以上、下句为一组合,自下句末三字始,则有帮唱,末三字之后,必接以“南无阿弥陀佛”为辞的腔。
经典剧目
绍兴宣卷的卷本,总数百本左右。宣卷的内容,有的与佛教经籍有关,如《目连宝卷》《刘香女宝卷》;有的与戏曲同目,与绍兴调腔同目的有《琵琶记》《西厢记》《循环报》《粉玉镜》等,与绍剧或越剧同目的有《三官堂》《凤凰图》《碧玉簪》《龙凤锁》《双金花》《卖花龙图》《卖水龙图》《割麦龙图》等,有唱有白,韵文与散文相间而以韵文为主,结尾多有大段勉世劝善之辞。
流行地区
绍兴宣卷流布于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等地。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绍兴宣卷的宣唱并无回定的班子,入行门槛较低,班社及艺人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很难提升到艺术欣赏的水平。与其他曲种相比,宣卷的研究和保护尚显滞后。专门从事绍兴宣卷研究的人员少之又少,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活动尚未组织开展,对此曲种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主要依赖于前些年进行的普查。1950年起,受政治形势的影响,绍兴宣卷逐渐停止演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宝卷湮灭,唱本流传下来并不多,手抄本更加稀少,濒临断代,保护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
保护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长效保护。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绍兴市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制定的相关政策,落实绍兴宣卷保护专项资金。推动建立艺人协会,促进班社艺人交流。
二是抓紧建立艺术档案。开展绍兴宣卷传统曲目的录音、录像工作,用数字化手段予以保存,保证项目资料完整。
三是做好艺人传承工作。加强老艺人档案的调查梳理,建立切实可行的传承机制,提升演唱水平,培养新一代艺人。鼓励艺人创作演唱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丰富宣卷内容,不断满足群众的审美需要。
四是加入学术研究力度。进一步搜集整理绍兴宝卷,编辑出版相关书籍。
2022年9月,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予以公示,由于机构改革,2022年保护单位更名为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重新认定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绍兴宣卷项目保护单位。
传承人物
何云根,男,1942年8月10日出生,绍兴县安昌镇大和乡前盛陵人。十八岁接触绍兴宣卷艺术,后以演唱绍兴宣卷为业,并组建安昌宣卷“大和班”,自任班主,活跃在绍兴县安昌镇一带。收藏宝卷手抄本30余种,熟悉绍兴宣卷的传统曲目和传统唱调。其演唱字正腔圆、通俗易懂,声调抑扬顿挫、饶有风趣。2008年1月获第二届绍兴县“十佳民间艺人”称号。2009年6月,何云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绍兴县申报的“绍兴宣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价值
绍兴宣卷是近代绍兴多剧种的前身,曾与莲花落、平湖调齐名,被列入绍兴的“五大地方曲种”,在传承地方文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喜爱。
社会活动
2010年9月,绍兴县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绍兴宣卷首次交流演唱会,共吸引了来自绍兴县、越城区以及萧山区、上虞市的38个班社近160位艺人参加,其中年龄最大的艺人已85岁。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先生亲临现场观看了演唱活动。
2014年12月10日,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音乐举办第二届绍兴宣卷交流演唱会,来自绍兴市柯桥区、越城区、杭州市萧山区等地的37个绍兴宣卷班社携精心准备的宣卷曲目齐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