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莲花落
浙江省绍兴地方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莲花闹”,是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种类之一。
历史渊源
据清末绍兴文化人周作人所写日记推测,“绍兴莲花落”问世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
1906年至1910年间,“下三府”(今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一个绰号“长手指甲”的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上虞崧厦沈可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当时,他们所说唱的唱词多系即兴编造,唱腔也没有固定基调。演唱内容大多为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类的“套词”。如:
桂芝花开八月中,种田下地叠稻蓬。
生意买卖靠兴隆,财神菩萨坐当中。
当时的演唱方式,艺人们自称是“跑街”。因此,人们将这一阶段称为“跑街卖唱”阶段。
民国初(1912年以后),唐茂盛受越剧前期落地唱书“呤嗄调”及“宣卷调”的影响,开始采用“独歌帮腔”的方法,艺人们自称为“哩工尺”唱法,由此而逐渐形成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跑街卖唱”改为“草台演唱”。其内容由“套词”而“新闻”,由“新闻”而发展到说唱具有故事情节的“节诗”。 “节诗”内容多为反映农村家庭生活,如:《娘家节诗》《箍桶节诗》《长婆节诗》。到新中国建立时,这一类“节诗”曲目共达到十八篇半,俗称十八只半“节诗”。这十八只半“节诗”,篇幅短的可唱半个多小时,篇幅长的也就一个小时多点。用现今的话语来分类,也就是“短篇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进入“草台演唱”阶段以后,艺人队伍扩大了,曲目也由说唱“节诗”发展为说唱长篇回书。以民间逸事、传说为题材的长篇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移植改编演出其他说唱艺术的长篇有:《何文秀》《游龙传》《龙灯传》等。绍兴莲花落初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另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帮腔,俗称“三股档”表演形式。后来采用了四胡伴奏,于是改为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板;主唱者手持三翘板,在音乐“前奏”及“间奏”中打板击节;演唱过程中,有时与伴奏者对白问答,有时由伴奏者帮腔接调,形式活泼,班子小而场面热闹。
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1949年前,绍兴莲花落艺人自发演出于农村或城区茶馆,观众多为农民及锡箔工人。1949年以后,文化部门组织艺人队伍,帮助整理书目,使绍兴莲花落纳入政府管理。在绍兴莲花落里,基本上所有戏曲的唱腔都能听到,不但有绍剧、越剧、鹦哥班、“宣卷调”等绍兴本土戏曲唱腔,而且京剧、黄梅戏等戏剧唱腔经过艺人们的改编也有机地融合于绍兴莲花落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绍兴莲花落的表演、唱腔及音乐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伴奏上,添加了琵琶、二胡、笛子、扬琴等乐器。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演出方式虽然仍以传统单档为主,但积极进行了双档、多角和伴舞等尝试。
艺术特色
演出形式
绍兴莲花落在演出形式上,一般以三人为一组进行表演,采用一人主唱和两人帮唱的形式,帮唱的两人兼做伴奏,分别为敲板和弹拉四胡。其唱说形式为,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20世纪中期,绍兴莲花落开始改变原来徒歌清唱、人声帮接的形式,出现了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现在绍兴莲花落唱腔除演唱基本调外,时有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和民歌小调等,并开始尝试男女双档演出,除说唱外,还增加表演。
表演特征
绍兴莲花落的说白唱词采用绍兴方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音乐唱腔朴实流畅,娓娓动听;故事情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唱腔曲调
绍兴莲花落的唱调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为“哩工尺”,后期为“基本调”。两种唱调皆以方言土语入唱,唱辞大致以七字为基本,在铺叙故事中,往往随口增步加逗,然而辞句必以三字为结,故唱辞常因人而异。前期唱调“哩工尺”以说唱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帮唱(其中一人以板、鼓击节)。唱调由“滚唱”与“帮唱句”构成。其具有畅顺的叙事功能,特别是“平(板)”,因其落音多样,对应与节奏疏密错杂,给唱说者叙事抒情以极大便利。
音乐结构
音乐结构为:起板一前奏―起腔一间奏―平板一转句―落调一尾声。
经典剧目
流行地区
绍兴莲花落主要流行于绍兴、上虞、余姚、慈溪、萧山和杭州一带。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休闲方式、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势必分散了人们对绍兴莲花落的注意力,导致观众大量流失。同时,现在就业灵活自由,也导致曲艺行当缺乏吸引力,希望从事此业者数量很少,演艺群体日益缩小。绍兴莲花落形成至今百余年来,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失散无数,所剩无几。
保护措施
绍兴县首先搜寻、挖掘、收集相关资料。文化业务部门发动文化工作者走访健在的老艺人或已故老艺人的后裔,向他们征集一切有关资料,包括手抄曲目本和老照片等,甚至原始乐器。其次,筹建绍兴莲花落研究所,并于2007年1月挂牌成立。再次,绍兴进行了传承性的保护工作。第一,建立了两个传承基地;第二,走进校园;第三,举行大型赛事;第四,改革创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绍兴莲花落项目保护单位为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绍兴市柯桥区图书馆、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绍兴市柯桥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对保护单位,在2019年9月至2021年底期间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了评估。2019年因机构改革,撤销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挂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绍兴市柯桥区图书馆、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绍兴市柯桥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牌子),设立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同时,保留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0年再次机构改革,撤销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非遗保护中心人员编制、工作职能划入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在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加挂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绍兴莲花落项目保护单位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绍兴市柯桥区图书馆、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绍兴市柯桥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绍兴市柯桥区文化馆(绍兴市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人物
倪齐全,男,汉族,1949年生,浙江绍兴人,浙江省绍兴莲花落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演员。早年业余演唱莲花落,20世纪70年代后从事莲花落的专业演出和创作研究。其台风沉稳,说表分明,在传统表演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形成了特有的演唱风格。多次获得国家级以及省、市的专业奖项。代表作品有:《智擒章如安》《玉连环》《合同纸》等。2017年8月10日,倪齐全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胡兆海,男,汉族,1949年生,浙江绍兴人。1963年进绍兴市第三届戏曲训练班学习绍剧二花面,1965年支农后参加农村俱乐部演出莲花落,1972年因一曲《三支扁担》唱红绍兴。1973年进入绍兴曲艺团成为专业莲花落演员,1984年为浙江省曲艺莲花落队演员,1997年后个人出资兴办绍兴市地方曲艺学校。代表作品《回娘家》获全国曲艺汇演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2017年8月10日,胡兆海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绍兴县申报的“绍兴莲花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荣誉表彰
1982年,胡兆海在全国曲艺(南方片)会演中演出的《回娘家》获创作、音乐、演出3项一等奖,后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曲目之一。
1986年,倪齐全在浙江省新曲(书)目比赛中演出的《疯姑娘》获得创作、表演、作曲、伴奏4项一等奖。
1997年,潘家富演唱的《卖座》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金奖。
2000年,翁仁康的《分爹》《一只红木箱》剧照参加首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获表演奖、文学奖。
2001年,倪齐全演唱的《救爹》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
参考资料
绍兴莲花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06-06-0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0 15:1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