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汾阳旧宅》是唐朝诗人
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前二句歌颂
郭子仪恢复山河的功绩,超过了
马援。后两句正面描绘渲染汾阳旧宅今日之冷落荒凉。全诗通过描写郭氏旧宅凄凉衰败的景象,抒发了对郭子仪的怀念之情,同时感叹统治者对他的不公平待遇,寄意深婉,造境苍凉。
作品原文
经汾阳1旧宅
门前不改旧山河2,破虏曾轻马伏波3。
今日独经歌舞地4,古槐5疏冷夕阳多。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白话译文
郭子仪旧宅门前山河依旧,缅怀郭氏,他的功劳大概要胜过东汉的马援。
今日独自经过汾阳旧宅的歌舞楼,只见夕阳映照着萧疏冷落的宅前古槐。
创作背景
郭子仪生前虽因建立殊功而名重一时,但当时却受到猜忌。他死后子孙也受到权贵的迫害而使家道衰落。诗人有感于此,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句照应题面,写郭子仪旧宅门前山河依旧。次句再强调郭子仪恢复唐室之功勋。东汉马援,曾封伏波将军。诗人拿马援与郭子仪相比较,这不仅仅是因为“波”字与“河”字押韵,而且还因为二人的战功类似,即都是“破虏”,都是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战争中建立了殊勋。所以,这种比较是很中肯的。但郭子仪的功勋远远超出马援之上,理应受到唐室的长久尊重,这就为后文描写唐室对功臣之薄作了有力的衬跌。
诗的后二句,描写郭子仪旧宅已经冷落荒废。末二句写郭子仪故居荒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又据张籍诗,汾阳旧宅位于“古槐深巷”,所以结句写的“古槐疏冷”也是符合生活真实的。诗人在反映这一真实的生活现象时,没停留在复述事实上,而是注意了溶情于景,作了艺术渲染。昔日的歌舞地,不见人群车马,只见草木,巳显示其冷落,而且树木也稀疏得不能蔽日,所以这里的夕阳光辉特别多,这就更加衬托出了故宅的荒凉。
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汾阳旧宅,但它的意旨没有停留在咏怀陈迹上,它还具有讽刺朝廷对功臣冷薄寡思的言外之意。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在于它继承和发扬了盛唐中唐咏怀古迹的诗歌传统,善于把历史事实与眼前景象融合成为意境。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郭子仪恢复唐室山河的史实与眼前所见古槐夕阳景象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这个意境既有历史内容,又有现实意义。
名家点评
明
周埏《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晚七绝》:谢叠翁谓崔护《题城南庄》诗妙,岂若此后二句之有味。然崔诗清雅,赵诗明响,各有好处。
清代
高士奇《三体唐诗辑注》卷一:张籍《法雄寺东楼》诗云:“汾阳旧宅今为寺,止有当年歌舞楼。四十年来车马路,古松深巷暮蝉愁。”观此,则宅已为寺矣。按史称,郭氏子孙富贵封爵,至开成后犹不绝,则其宅不应在贞元、元和中已为寺也。然《郭唏传》云:卢杞秉政,多论夺郭氏旧宅。德宗稍闻,乃诏曰:“子仪有大勋,尝誓山河琢金石,自今有司毋得受。”按:此诏虽禁有司论夺,未尝以已夺者还之也。岂宅为寺在此时乎?夫以子仪之勋,肉未寒而不保其室,德宗待功臣何薄耶?故此诗第一、第二句深致意焉。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山河不改”而曰“门前”,其意无限。用“伏波”者,与帝为婚姻也。
清代
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二十:见山河如故,而恢复山河者已不堪凭吊矣。可感全在起句。
清代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非仅伤兴废,乃叹本朝待功臣之薄也。用意全在上半首。山河之誓,千古不改。今门前山河如故,而功臣之第已如此。次句复著明显功,以形其薄。用意深婉,所以有味。
作者简介
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山阴(今江苏淮安县)人。会昌二年,登迸士第。大中年间,曾任渭南(今陕西省渭南县)县尉。赵嘏仕途虽然坎坷,其诗却极美,多兴味。
杜牧赞赏“长笛一声人倚楼”(《长安秋望》),因而人称“赵倚楼”。《新唐书·艺文志》录其《谓南集》三卷、《编年诗》二卷,皆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二百五十三首,编为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