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201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是201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介绍
《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若干理论·外国经验·中国实践》共11章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由导论(第1章)构成,重点讨论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依赖和经济无增长而有发展的可能性。第二单元:经济发展的环境(第2、3、4章)。诸如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和文化等,其中有很多本身不属于经济范畴,但它们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无一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成长发育尚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不能回避这些问题。第三单元:经济发展的要素(第5章)。诸如土地等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是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硬件,亦是发展经济学中的老问题。现代发展经济学同时还注重对决定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的研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若干理论·外国经验·中国实践》中,我们只是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选取了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相对地位的变化和人力资本个人所有权两个问题加以讨论。作出这样的处理肯定是不够的,但却是有意义的。第四单元:大国经济的平衡发展(第6、7、8章)。大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实际上讲的是从不平衡发展走向平衡发展,而绝非主张“大推进”战略。本问题涉及产业、区域和城乡三个不同的层面,分别研究其怎样从不平衡发展走向平衡发展。这类问题完全从我国的现实中提出,并加以中国化的论述。第五单元:我国的“三农”现代化(第9、10、11章)。
其他信息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将农业定位于服务于城市现代部门扩张的工具性部门(刘易斯模型),严重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这种发展思路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度造成了不良影响。是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以及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等人的研究成果恢复了农业和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在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上,曾经长期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致酿成了严重的“三农”问题。然而,在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工业化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短暂的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但很快得以调整和纠正,成功地实现了全面现代化。在这一单元,我们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日本和韩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农民持续增收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前期工程,并对我国农村改革以来所发生的经济社会变迁和农民的现代化进行了写实性描述和预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31 09:53
目录
概述
内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