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谦:“商家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这一心理,把立足点转到快乐消费的经营策略上来,让消费者把逛商店作为一种乐趣,让他们在浏览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或能倾听优美的音乐和诱人的商品
广告词,或能坐下来喝杯饮料吃些点心,或能欣赏到
服装模特儿的精彩表演……这自然就会激起顾客继续逛下去的欲望,也就有立刻继续的掏钱消费的可能。”(见《“快乐消费”与“消费快乐”》
殷谦/著)
策略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随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动而调整。管理也必须根据企业体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
管理模式。在世界大环境瞬息万变的时代,以变应变,随时调整服务于
经营战略的经营策略是
经营管理的真谛。由此可见,我们认为,所谓经营策略,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为了实现某一
经营目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条件下,所有可能实现经营目标采取的行动及其行动方针,方案和竞争方式,均可称为经营策略。它规定了在一种可能遇见和
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行动。由于经营策略活动是一项艰巨的用脑活动和
理性思考的
创造性活动,正确运用经营策略要满足三个经营条件:一是要按顺序采取行动,那种以后不能修改或遵循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行动,不能称为经营策略。二是未来将会出现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如果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确定的,就不必制定经营策略了。三是发生情况的
不确定性随着信息的获取而减少,要及时对得到原不确定事物的信息做出反应。实践中,由于这三个条件的经常出现,使策定经营策略的工作相当复杂。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其实并不是一家
个人电脑制造商在后个人电脑时代苦苦挣扎的故事。
戴尔的麻烦早在八年之前,个人电脑还是王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
市场份额增长到60%,
戴尔电脑的脚步就陷入了停滞。准确地说,这其实是一家个人电脑装配商退出
装配业务的故事。
在过去,
戴尔曾经是一家富有创新意义的公司。他们从来就不投资进行研发,他们的产品也没有什么出人意表之处——他们只是采购部件,然后将其组装在一起——但是他们的
经营模式却成功地推动着他们走上了行业之巅。当时个人电脑还价格不菲,
购买者对表现有着很高的要求。这是一个由企业和
大客户驱动的市场,戴尔能够以流水线的价格来为用户构筑
量身定制的硬件,在市场上自然会获得不俗的成就。
可是之后,个人电脑价格下跌了,而且是持续下跌。能够买得起电脑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电脑公司开始转移重点客户目标,愈来愈重视那些更看重便携性,而不是
运算能力的客户的需求。廉价的,批量生产的笔记本开始取代那些为用户量身定制的大机箱。在这个关口,
戴尔所做的和众多的其他公司一样,遵循了传统思路的指示。他们关闭了工厂,实行了
产品标准化,将制造外包给中国,客户服务外包给印度——这家公司最初的崛起是因为他们取消了中间环节,但是最后,他们自己却变成了中间环节。
2005年,戴尔的命运开始变化,而正是在这一年,
IBM(IBM)将自己的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给了
联想,一家中国的小电脑公司。在许多方面,联想都同戴尔恰好相反。他们建立了与
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密切关系,自己制造产品,以比低廉更低廉的价格销售廉价产品,推动公司的成长。
在获得了IBM的著名产品,
Thinkpad系列笔记本之后,联想开始变得可怕起来——一家拥有高端个人电脑的低成本制造商。此前,
宏碁等亚洲公司已经在将
戴尔和
惠普赶出低价个人电脑市场,而联想则将在
高端市场重复同样的事情。
两家公司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不到八年的时间当中,联想的全球份额已经从6.9%增长到了最近一个季度的15.5%,而同期之内,戴尔的份额却从16.8%萎缩到了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