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口糜病,中医病名。是指每值临经或经行之际,出现口腔、舌粘膜溃破糜烂,月经净后自愈,月月反复,称“经行口糜”。好发于行经期妇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相当于西医学口腔溃疡。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治愈后容易反复发作。
名词解释
是指每值临经或经行之际,出现口腔、舌粘膜溃破糜烂,月经净后自愈,月月反复,称“经行口糜”。
历史沿革
本病历代文献中少有记载,但临床常见此病,常有报道。《素问·气厥论》有“鬲肠不便,上为口糜”之论,即言大便秘结,热气上蒸发为口糜之病机特点。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收获颇佳。
病因
经行口糜,其病发于口舌,总因于热。有阴虚火旺,热乘于心者,有胃热熏蒸而致者,亦有阴虚火旺而致者。属胃热熏蒸者,多有口臭,舌苔黄腻,心火上炎者,伴有失眠多梦,心烦,尿黄;阴虚火旺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实火者,宜以苦寒直折亢盛之火;阴虚者,宜滋阴降火。
病机
1、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热病后耗阴伤津,值经行则营阴愈虚,虚火内炽,热乘于心,心火上炎,遂致口糜。
2、胃热熏蒸 素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肠胃蕴热,阳明胃经与冲脉相通,经行冲气偏盛,挟胃热上冲,熏蒸而致口糜。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发病特点是口糜,与月经周期有关,有规律的反复发生在经行期间,亦可见于经行前,或经血止后,非月经期口糜自愈,月月反复发作。
2、病史: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或热性病后史。
3、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在舌体、齿龈、颊部或口唇等部位粘膜,发生基底部潮红,表面被覆白色膜状物的痛性溃疡,严重时可因溃疡疼痛而影响进食;月经过后,溃疡自然愈合,下次月经又再复发。
病证鉴别
1、口糜:口腔糜烂不具备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的特点。
2、口疮:口舌溃烂灼痛不具备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的特点。
3、狐惑:口咽糜烂与阴部蚀烂并见,且不具备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的特点。
相关检查
辅助检查:本病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改变,但对口糜较重者,应常规查血,必要时行病变局部渗出物的培养及皮肤过敏实验等以除外其它疾病。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应从脏腑、虚实热辩证。胃热证经行口舌糜烂,口臭,口干饮冷,尿黄便结,月经量多、色鲜红、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心火为经行口舌糜烂,以舌尖部力甚,咽干口燥,心中烦热,夜寐不安,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虚火为行经期间口舌糜烂,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头晕腰酸,夜寐不安,尿少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湿热为经行口腔糜烂,或口舌生疮,腹胀纳呆,大便溏滞不爽,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带下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原则
本病胃热给予清胃泻火;阴虚火旺给予滋阴清热。
证治分类
1、胃热熏蒸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口舌生疮、溃烂,口臭,咽燥,喜冷饮,大便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辨证依据:肠胃蕴热史;经前或经期口舌生疮反复发作,口臭,咽燥,喜冷饮,大便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
代表方:凉膈散(《和剂局方》)。
方药:大黄、朴硝、甘草、山栀、薄荷叶、黄芩、连翘、竹叶。
2、阴虚火旺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行后口舌粘膜糜烂、破溃疼痛,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赤,形瘦咽干,五心烦热,尿少色黄。舌瘦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依据:素体阴虚;经行口舌溃疡,糜烂,形瘦咽干,五心烦热,尿少色黄;舌瘦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 :知柏地黄丸(《症因脉治》)。
方药: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黄柏、知母。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治法:清热泻火。
体穴:太冲、公孙、内庭、内关、人迎。
手法:泻法,强刺激。或用三棱针刺各穴,出血1-2滴。
耳穴:口、肾、脾、胃、心、三焦、内分泌。每次取2—3穴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转归预后
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正虚体弱,病情较重者,也有部分患者治愈后容易反复发作。
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调节,忌食辛辣、肥甘,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紧张等。
3、注意口腔卫生,每日早晚刷牙,餐后及时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