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中医病名。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为“经行泄泻”,亦称“经来泄泻”。多发于行经期妇女。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名词解释
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为“经行泄泻”,亦称“经来泄泻”。
历史沿革
1.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陈氏认为该病为脾虚所致,“经正行,病泄泻,乃脾虚。”
2.清代《叶氏女科证治·调经门》认为月经来之时五更泄泻为肾虚。
3.《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引王梦英说:“亦有肝木诲土者”,均补充了先贤论述不足。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后期(黄体期D14-D28)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方面的不适症状,症状与精神和内科疾病无关,并在卵泡期缓解,在月经来潮后自行恢复到没有任何症状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烦躁易怒、失眠、紧张、压抑以及头痛、乳房胀痛、颜面浮肿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从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看,该病是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同时,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生理和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导致的一种妇女疾病。
病因
主要发病机理是脾肾阳气不足,运化失司,值经期血气下注冲任,脾肾愈虚而发生泄泻。常见分型有脾气虚和肾阳虚。
病机
1.脾气虚 素体脾虚,或忧思劳倦,饮食不节。脾气受损,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司,故水湿内停,下走大肠,遂致泄泻。
2.肾阳虚 素禀肾虚,或房劳多产,命门火衰,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命火愈衰,不能上温于脾,脾失健运,遂致泄泻。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经行期间,大便泄泻,随月经周期而呈规律性发作。
2.一般无腹痛,大便不臭、无脓血。
病证鉴别
1.久泄:泄泻反复发作,但无行经期周期性发作的规律。
2.大瘕泄:大便泄泻多伴有腹痛,里急后重,便中夹有粘液脓血,且无行经期周期性发作的规律。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生泄泻为辨证要点。本病属虚证者多,泻而兼脘腹胀满者属脾虚,兼腰酸肢冷者属肾虚,亦有肝强侮脾,出现虚实夹杂证候者。
治疗原则
治疗以温肾健脾为原则。
证治分类
1.脾气虚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注于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职,水湿下走大肠,故使泄泻,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脾气虚弱,故神疲肢倦;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脾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脾虚生湿,湿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也为脾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方药:人参、白术、扁豆、茯苓、甘草、山药、连肉、桔梗、薏苡仁、砂仁。
若肝旺乘脾者,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肾阳虚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五更泄泻,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肾阳不足,经前、经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命火不温脾土,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故经行泄泻;肾阳虚不能温养外府,故腰膝酸软;肾阳虚阳气不布,故畏寒肢冷;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肾阳虚,湿浊下注冲任,故带多质稀;肾虚冲任不足,血失温化,故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薄,脉沉迟无力,也为肾阳虚衰之征。
治疗法则: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方药举例: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证治准绳》)。
健固汤: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
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枣。
方中巴戟、补骨脂温肾助阳;吴茱萸温中和胃;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止泻;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肉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全方使肾气温固,脾气健运,湿浊乃化,泄泻遂止。
其他疗法
体针:取足三里、肾俞、大肠俞等穴,温针或艾灸,每日1次,每次选2穴,交替选穴。用于脾虚或脾肾两虚之泄泻。
转归预后
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日即开始泄泻,至经净后,大便即恢复正常,也有至经净后数日方止。这种证候可持续数年,日久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以育龄期妇女多见,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调护
1. 经行泄泻与体质虚弱有关,尤其是脾和肾虚弱者,因此平时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预防本病的发生。
2. 经行泄泻者少食油腻不消化食物。医生用药时尽量避免润肠、滑肠之药,如桃仁、胡桃肉、芝麻、杏仁、柏子仁等。
3. 经后可服健脾益肾中药调理,增强脾、肾功能,调整冲任气血平衡,能防止复发。
4. 对经行泄泻久治不愈者,或症状明显加重者,应考虑肠道病变可能,作大便常规、大便培养或肠镜检查等。
文献选录
《钱伯煊妇科医案》:“此例属于经行泄泻,主要病因由于命门火衰,未能蒸发脾阳,脾弱不能统血,血虚肝失所养,失其疏泄之常。通过辨证,病在肝脾肾三经,主要在于脾肾,故治法以温补牌肾为主,疏肝调气为辅,病情始初并不见效,后再采用补中益气,以升清阳,温补肾阳,以壮命火立法,诸恙逐渐得以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