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球甘蓝
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别名圆白菜、洋白菜、包菜、卷心菜、莲花白、疙瘩白等,是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Burnett)芸薹属(Brassica L.)甘蓝种的变种,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50cm,被粉霜。第一年形成叶球,第二年抽薹开花结种。结球甘蓝根属须根系,主要分布在30cm深土层中;茎分为营养生长期的短缩茎和生殖生长期的花茎;基生叶多数,质厚,层层包裹成球状体,扁球形,直径10~30厘米或更大,乳白色或淡绿色,叶面光滑,被覆灰白色蜡粉;花为总状花序,淡黄色,萼片4,花瓣4,自然花期4月;果实为长角果,种子球形,成熟后为黑褐色,无光泽,自然果期5月。
植物学史
起源栽培
结球甘蓝的野生种原为一年生的不结球植物,被发现于英国多佛附近的白垩壁、丹麦的沿海地区、法国的西北部及希腊等地。后分化成绿叶甘蓝,并进一步分化成结球甘蓝、花椰菜等。
其栽培在公元前2500-2000年就已开始,相传最早为古罗马和希腊人所利用;进入九世纪后,在全欧洲广为园艺栽培;17世纪末传入中国,19世纪40年代中国西北地区已普遍栽培。
育种栽培
进入20世纪后,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甘蓝一代杂种的方法在日本获得成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甘蓝杂种优势育种得到迅速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结球甘蓝已是最重要的蔬菜之一,在俄罗斯、北欧、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甘蓝均占蔬菜露地栽培面积首位。在中国同样栽培广泛,属东北、内蒙、西北等冷凉地区是最主要蔬菜之一。
形态特征
结球甘蓝为二年生草本,高60~150cm,被粉霜。
结球甘蓝为须根系植物,根群发达,根系主要分布在30厘米以内土层中,因此不耐干旱,根系再生能力强,可进行育苗移栽,易发生不定根。
结球甘蓝茎在营养生长期间为短缩茎,矮且粗壮一年生茎肉质,不分枝,绿色或灰绿色,又分内、外短缩茎,外短缩茎着生莲痤叶,内短缩茎着生球叶;生殖生长期间抽生为花茎。
结球甘蓝的叶形随生长而变化,幼苗叶具叶柄,莲座叶叶柄变短,结球后无柄叶。叶色由黄绿、深绿至灰绿色。叶面光滑,被覆灰白色蜡粉。顶生叶圆形,着生于短缩茎上,相互抱合成为叶球。
结球甘蓝花为总状花序,花轴从包围的基生叶中抽出,萼片4花瓣4,淡黄色。
果实
果实为长角果,种子圆球形,红褐或黑褐色,千粒重4g左右。
分布范围
结球甘蓝原产于欧洲,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在世界各地也普遍栽培。
生态习性
结球甘蓝性喜凉爽气候,喜较强的光照和晴朗的天气,低温和长日照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开花结实,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
温度
结球甘蓝喜温和气候,较耐寒,叶球不耐热但幼苗耐热性较强。一般适宜温度为15-25℃。但在月平均7-25℃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与结球,发芽与结球适宜温度分别为18-20℃、17-20℃。在25℃以上时同化作用降低,呼吸加强,基部叶变黄、短缩茎伸长,结球松散、品质和产量下降。
结球甘蓝根系浅,叶片大,蒸腾作用强,适宜在土壤水分多、空气相对湿度大的环境中生长。一般以土壤湿度在80%~90%,空气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最好。若土壤水分不足,则引起基部叶片脱落,叶球小而松散,甚至不能结球,影响产量和品质。浇水过量,雨水过多,根系受到积水影响变褐、变黑,引发黑腐病和软腐病。
光照
结球甘蓝是长日照植物,在未完成春化前,长日照有利于生长。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严格,结球期要求日照较短,光照较弱。所以一般秋季结球比夏季好。
土壤营养
结球甘蓝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喜微酸到中性土壤,也较耐盐碱。结球甘蓝喜肥耐肥,不同生长期对营养要求不一样:幼苗期及莲座期需要大量氮肥,进入结球期除氮肥外,要求磷、钾比较多。
生长周期
结球甘蓝的生长发育可分为4个时期。
栽培繁殖
结球甘蓝一般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利用品种熟性差异,早、中、晚熟品种配套,排开播种,在不同的季节进行移栽种植。
栽培季节与制度
结球甘蓝为耐寒性蔬菜,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幼苗能短期忍受-10℃的低温,20℃-25℃均能正常生长。在北方除严冬外,春、夏、秋三季均可露地栽培;在南方除炎夏外,春、秋、冬季均可露地栽培;在西南和长江流域各省市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育苗及苗期管理
播种期的确定:播种期的确定一般原则为种植地气温稳定在15℃以上,往前推大约50d即为最适播种期。具体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育苗条件和品种成熟期灵活掌握。
播种:可选择苗床育苗或育苗盘育苗。苗床育苗需做好苗床土壤消毒后均匀撒播,每平方米用种3g左右;育苗盘可选128孔或72孔规格,点播,每穴1粒种子。夏、秋季苗床或育苗盘需盖遮阳网,早春覆地膜,以利于保持水分、调控温度。
苗期管理:结球甘蓝苗期需要严格控制洒水次数和洒水量。 水分过多,会降低基质温度,影响种子发芽,而且容易使种子霉变;水分过少,结球甘蓝种子不能完全吸水膨胀, 内部养分不能充分分解,会造成出苗缓慢。
壮苗标准:经过适度的低温锻炼,有5片及以上真叶,叶片质感厚实,颜色呈深绿色,节间短,无病虫害,根系发达。
定植及田间管理
适时定植:
结球甘蓝苗龄在1个月左右、长有5片及以上真叶时即可进行定植。设施栽培过程中,可自主调控温度和湿度、适度改变光照强度等,通过人为调控环境因素满足植株生长发育需求。在定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
定植后管理:
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在开始结球时应适当加大浇水量。收获前7d停止浇水,以防止裂球。结球甘蓝施肥原则:适量多施,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早春时,应适量增加施肥量,以促进幼苗生长。
病虫害防治
结球甘蓝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黑胫病霜霉病褐腐病黑斑病褐斑病根肿病菌核病软腐病、炭疽病、干烧心等,主要虫害有黄曲条跳甲小菜蛾菜青虫烟粉虱蚜虫夜蛾类、美洲斑潜蝇潜叶蝇蜗牛蛞蝓和其他地下害虫危害。
主要病害
霜霉病:幼苗发病,子叶背面出现白色霜状霉,严重时枯死。可喷洒乙磷铝溶液进行防治。
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花球和种荚。叶片染病初,具同心轮纹的小斑点,病斑多时汇合成大斑,叶片变黄早枯。可喷洒宝丽安防治。
黑腐病:危害叶片和球茎,多发生于老叶和叶柄上,病斑边缘具黄色晕圈,向两侧或内部扩展,致周围叶肉变黄或枯死。可选用农用链霉素防治。
软腐病:多在包心期发病,一般外叶或叶球基部出现水浸状斑,发病初期外叶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数天后外叶不再恢复,病部开始腐烂,严重时整株腐烂,有恶臭。可选用代森铵浇灌防治。
主要虫害
菜青虫:对结球甘蓝的危害较为严重, 其幼虫或成虫取食结球甘蓝叶片的同时, 粪便也会对叶片造成污染。 可用灭幼脲悬浮剂喷雾防治。
蚜虫:主要发生在结球甘蓝幼苗期至包心期。不仅吸取甘蓝的汁液,还传播其他病害,造成植株叶片畸形、生长迟缓、包心不紧实等症状。可用吡虫啉喷雾防治。
地老虎:低龄幼虫在植物的地上部为害,造成孔洞或缺刻;中老龄幼虫取食植物嫩茎,造成缺苗断垄,严重影响生产及产量;幼虫还会引起农产品腐烂,影响商品质量。可用辛硫磷灌根防治。
甘蓝的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不同生育期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保障甘蓝产量、品质和生态环境安全。
采收
结球甘蓝叶球尚未包裹得特别紧实时即可进行采收。进行长途运输外销的结球甘蓝,则需要提前进行预冷处理,以延长存储时间。
主要品种
结球甘蓝依其叶片特征及颜色可分为普通甘蓝、皱叶甘蓝和紫甘蓝,中国以栽培普通甘蓝为主。普通甘蓝依其叶球形状又可分为尖头型、圆头型和平头型。其中尖头型多为早熟品种,如上海大牛心甘蓝、鸡心甘蓝等;圆头型多为中早熟品种,如金早生、中甘11号等;平头型多为中晚熟品种,如晚丰、京丰等。
结球甘蓝品种繁多,且新品种不断育成,生产上选用品种时,应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选用相适应的品种。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结球甘蓝可炒食、煮食、凉拌、腌渍或制干菜,是东北、西北、华北等较冷凉地区春、夏、秋的主要蔬菜。
药用价值
甘蓝味甘,性平。归肝、胃经。清利湿热,止痛,益肾通络。主治黄疽,胃脘胀痛,关节不利。
经济价值
结球甘蓝具有耐寒、抗病、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易贮藏、可长途运输等优点,经济效益好且营养丰富,深受种植者和消费者喜爱,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在价值,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资料
野甘蓝 Brassica oleracea.植物科学数据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9 17:0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