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雪轩
故宫建筑
绛雪轩是位于北京故宫御花园的东南的一座小型殿宇,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末年焚毁于战火,顺治年间重建,于乾隆年间重修,是一座典型的清式建筑,为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
地理位置
绛雪轩位于北京故宫御花园的东南,为一座小型殿宇,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
绛雪轩后依东宫墙,坐东面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三间,平面呈“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该轩室外的油饰彩绘别具一格,即不用灿烂耀目的金线彩画,也不施以鲜艳强烈的朱柱丹楹,而是一反常规,改用上下一色的斑竹纹油漆彩绘,门窗亦改用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梁、枋、柱、框像是包裹在青翠的绿竹中,整座建筑给人以朴实淡雅之感,从而也给花园的这一景点(东南角)创造出一股轻松雅致的气氛。
轩内的匾额是乾隆皇帝的御书“视履考祥”,来自《易经·履卦》:“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下面的三组楹联均出自乾隆皇帝,正堂有“东壁焕图书,琳琅满目;西清瞻典册,经纬从心”。东壁、西清皆意贮藏书籍文物之所。右室楹联为“树和暖煦轻笼牖,花与香风并入帘 ”,内室是“花初经雨红犹浅,树欲成荫绿渐稠”。
此轩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皆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的琉璃花坛制颇为精致,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原来,轩前有海棠树5株,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太平花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有稀疏小齿,4枚白色花瓣,初夏开花,清香淡雅。花坛前竖立一远古木质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诗句。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
花坛前竖一远古木质化石柱,铁灰色,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
名称变迁
轩前一座琉璃花坛制做得极为精细,体量、造型恰到好处,下部为五彩琉璃的须弥座,饰有行龙及缠枝西番莲图案,上部用翠绿色栏板、绛紫色望柱环绕,基座与栏板之间施用了一条汉白玉石的上枋,色彩对比强烈,却又十分协调,为宫中花坛少有之杰作。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花坛前竖一远古木质化石柱,铁灰色,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
花坛中原植海棠树五株,《国朝宫史》记:“亭之南为万春亭,再南西向者为绛雪轩,轩前多植海棠。”《清宫述闻》载:“庭前古海棠数本,以此得名。”海棠初放颜色殷红,花瓣飘落时色白如雪,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乾隆皇帝尝与群臣吟咏于此,曾赋:“徕春何处归来早,堆秀山前绛雪轩”。还有一说为绛雪轩前曾有五株梅树,每当梅花盛开,随风散舞,满地就像是落满了粉红色的雪花,所以得名。“绛雪百年轩,五株峙禁园。”(出自《绛雪轩诗》),乾隆皇帝曾多次站在这里观赏盛开的梅花,并作诗赞美。无论是海棠还是梅花,当年绛雪轩的美景总是迷人的。
今轩前海棠或是梅花已无存,晚清时的庚子年(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掌权时期,命花匠从河南开封移来瑞圣花(即太平花)植于轩前的方形琉璃花坛内,替代了销声匿迹的古海棠,有说法认为是借太平花的名称祈望太平。虽然太平花谢落时,也如雪花纷飞,但已不是绛色了,也与轩名不相符了。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绛雪轩.故宫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17:13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