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拼音:tǒ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说文解字》所录小篆,但也见于《孟子》等先秦著作。“统”本义指丝的头绪,引申指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又引申为总的、总括,进一步引申为管辖、总领。
文字源流
形声字。“统”字在小篆中写作图1,左部为“糸”字,表示与丝有关;右部“充”表示音读。隶书(图2)、楷书在小篆基础上将笔画变得平直。字的构形变化不大,只是“糸”简化为绞丝旁“纟”。
“统”字的本义为“丝的头绪”。丝是从蚕茧上抽下来的,要将丝从茧上抽下来,需要将茧放在热水中煮过以后,用人工先抽取丝头,然后将一根丝陆续抽出来。因此,“统”字由本义引申为“纲领、准则”,如《荀子·臣道》:“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又引申为动词“总括”“主管”,如“统率”“统领”。又引申为“总括、总起来、全部”的意思,如“统称、统筹、统共”等。
一根丝,抽取了丝头,下面就源源不断,直到抽完为止,这就有一脉相承的意思,故“统”也用来指世代相继、一脉相承的联系。如血统、传统。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上】【糸部】他綜切(tǒng)
紀也。从糸充聲。
说文解字注
【卷十三上】【糸部】
“紀也”注:《淮南·泰族訓》曰:“繭之性爲絲,然非得女工煑以熱湯而抽其統紀,則不能成絲。”按此其本義也,引申爲凡綱記之稱。《周易》“乃統天”,鄭注云:“統,本也。”《公羊傳》“大一統也”,何注:“統,始也。”
“从糸,充聲”注:他綜切,九部。《玉篇》一音桶。
广韵
他綜切,去宋透 ‖ 充聲終部(tǒng)
統,揔也。紀也。又姓,他綜切。二。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統
(tǒng)《
广韵》《
集韵》《正韵》并他综切,音𪎽。《说文》:统,纪也。《
释名》:统,绪也,主绪人世,类相继如统绪也。《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传:与时王𠀤通三统。疏:天有三统,土有三王。三王者,所以统天下也。《公羊传·隐元年》:大一统也。注:统者,始也。总系之辞。
(tǒng)又《韵会》吐孔切。《正韵》他总切,并音桶。义同。
又《易·乾卦》:乃统天。《释文》:统,本也。
又《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传:统理百官。
又《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统诏王驭万民。注:统,所以合率以等物也。
又《齐语》:班序顚毛,以为民纪统。注:统,犹经也。
又《史记·乐书》:乐统同。注:统,领也。
《广韵》:又姓。
(tòng)又《正韵》:他贡切,音痛。义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纟”窄“充”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充”低。“纟”,两㇜(撇折)的折点上下对齐,第一㇜(撇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充”,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短横起笔竖中线左侧,㇜(撇折)的折点过田字格中心,第四笔点在横中线;“儿”,撇起笔于竖中线,撇尖伸向“纟”下;乚(竖弯钩)的钩部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