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眼
绣眼鸟科鸟类的统称
绣眼(学名:Zosteropidae)是雀形目、绣眼鸟科鸟类的统称,俗称相思、白眼圈。全球已知13 属,约150余种。体型纤小,羽毛常为绿色,眼周有白圈,嘴小而尖,舌能伸缩,舌尖有两簇刷状突,可伸入花中捕食昆虫或采食花粉。以绿色为主、具白色眼圈的小型树栖性鸣禽。喙尖细。雌雄同色,少数种类具羽冠。两翼圆短,善飞行;尾中等长,多为平尾;脚略强健。
物种学史
名称由来:绣眼鸟最典型的特征是在黑亮的眼睛周围密布着一圏细小柔软的白色绒羽,形成鲜明的白眼圈,这也是其英文名 White-eye 的由来。
形态特征
体形小巧,体羽几近纯绿色。眼周围具一白色绒状眼圈,因此而得名。嘴小为头长之半,嘴峰全长稍向下曲,嘴缘平滑,尖细,舌能伸缩,舌尖有两簇刷状突,可伸入花中捕食昆虫或采食花粉。鼻须不显,鼻孔为薄膜所掩盖。翅圆而长。初级飞羽10枚,第1枚飞羽很小。尾短,呈平状尾。雌雄成鸟羽色相似,少数种类具羽冠。两翼圆短,善飞行;尾中等长,多为平尾;脚略强健。跗蹠长而健,但不适于地栖,前缘具少数盾状鳞。中趾和外趾基部并合。趾四,外侧两趾基部互相并联。幼鸟酷似成鸟。
栖息环境
绣眼栖息于阔叶林和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竹林和次生林等各种类型的森林中,也见于河谷附近、林缘、果园、村寨和地边乔木、树冠部活动觅食。
分布范围
绣眼鸟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及其邻近岛屿,除南北极外的许多地方都可见其身影。在中国分布于南方各省。
生活习性
活动
绣眼是夏候鸟(指春季到某地繁殖,秋后迁回温暖地带,次年春又返回繁殖地的鸟类),喜欢群居生活。除繁殖季节成对外一般成群生活。在相邻树间作短距离飞行,飞离时一鸣群随,边飞边鸣,惊飞时鸣声急促。远距离飞行时稍呈波状。举动灵活敏捷,有时倒悬枝下。
食性
绣眼以昆虫、花蜜、植物果实为食。以昆虫为食,如鳞翅目(Lepidoptera)成虫和幼虫、鞘翅目 (Coleoptera) 的金龟甲、金花甲、象甲、叶甲和半翅目(Hem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直翅目(Orthoptera)等蝗虫、蝽象、蚜虫、瓢虫、螳螂、蚂蚁,也食蜘蛛、小型螺类等无脊椎动物,尤其是繁殖期间。所食植物性食物为松籽、马桑籽、黄莓、荚蒾、忍冬浆果、女贞核果、蔷薇种实及花瓣和杂草籽等。夏季以昆虫为主,冬季以植物种实为主。尖喙伸入虫茧撑开茧袋食虫,或悬飞花上搜取食物。少在地面,晨在树上饮露,雨中啄饮叶上水滴,有时作淋浴。
鸣叫
绣眼性情活跃,除了照管自家的巢,常嬉闹于林间,穿飞跳跃。虽然多数种类的绣眼鸟叫起来低声啾啾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娓娓动听。春天的绣眼鸟,尤其是进入繁殖期的雄鸟,鸣唱不仅频繁,而且婉转动听。
迁徙
绣眼具有迁徙习性,多数种类不具迁徙习性。夏季迁往北部和高海拔温凉地区,有时可达海拔 2000米左右的针叶林中,冬季多迁到南方或下到低山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疏林灌木丛中。单独、成对或群体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喜成群,有时多达50-60只。
每年立春(一般在2月3-5日)之际,绣眼鸟兵分三路,向中国北方迁徙。东路绣眼鸟群借助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飞越台湾海峡来到福建;随着季节的推进,逐渐向北并紧贴着海岸线迁徙,在清明节(4月4-5日)前后抵达青岛;短暂停留后,跨越山东半岛经河北、辽宁和吉林,于大暑(7月22-24日)时来到黑龙江流域。中路绣眼鸟群借助南海的气旋跨越琼州海峡,从海南岛来到广东;其后经过粤北、江西、皖南,在清明节前后到达长江中下游南岸;随后继续北上,经苏北、河南进入山西、陕西,在小暑(7月7-8日)到来时进入内蒙古。西路绣眼鸟群飞过越缅北部,来到广西和云南;其后陆续跨越四川省阿坝州北部的松潘草地,飞越青藏高原的青海地段和河西走廊,于大暑前后来到瓜果之乡——新疆吐鲁番盆地。每年9月中旬至10月底,当秋去冬来、天气转寒时,绣眼鸟就会再次集结成群,开始向南方迁徙。绣眼鸟一般在夜间迁徙,它们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五六十千米。
生长繁殖
绣眼在高树的枝杈处筑巢,巢材也因条件不同而变化,除了杂草、苔藓、嫩枝,还有纸屑、蛛丝、棕丝、树叶等。绣眼的巢呈杯状,像小吊篮挂在树枝上,并用树杈和树叶巧妙地隐蔽起来。每巢产卵4-5只,卵为天蓝色,大小如豌豆。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10-13天,孵化2周左右雏鸟出壳,再经半个月左右离巢试飞,其后经过几次换羽,逐渐成长为成鸟。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144种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硕绣眼鸟(Zosterops strenuus)、玛丽安娜绣眼鸟(Zosterops semiflavus)、马里亚纳绣眼鸟(Zosterops conspicillatus)、诺岛绣眼鸟(Zosterops albogularis)4种已经灭绝(EX),罗塔绣眼鸟(Zosterops rotensis)、毛里求斯绣眼鸟(Zosterops chloronothos)、桑岛绣眼鸟(Zosterops nehrkorni)3种为极危(CR),濒危(EN)7种,易危(VU)8种,近危(NT)19种,无危(LC)103种。
主要价值
绣眼鸟具有观赏价值,绣眼鸟的名气初始于宋朝。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让绣眼鸟声名鹊起,在之后的中国鸟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到了清朝中期,鸟文化蓬勃发展。绣眼鸟体态灵活小巧,加之声音悦耳婉转、舞姿婀娜多变,堪称鸟中的“精致王子”,愈发受到欢迎。
动物文化
象征
鸟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美好的象征:吉祥、喜讯、长寿、幸福和平安等。绣眼鸟性情活跃、歌声悠扬,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宠儿,也是文雅的象征。
绘画
绣眼鸟身姿娇小、声音清脆、形象活泼可爱,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从古至今的绘画作品中常见其身影。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中梅枝劲瘦却潜育生机活力;雪梅或凌寒怒放或含苞独立,尽显傲娇;一只灰腹绣眼鸟俏立枝头,启喙欢鸣呼朋引伴。梅树花枝傲,绣眼报早春,整个画面情趣横生。再如南宋画家林逋的《枇杷山鸟图》,一只黑睛白眶的暗绿绣眼鸟双足紧握枇杷树枝,正欲啄食丰满甜美的枇杷果,却突然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爬动,便回头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明代的边文进有一幅《三友百禽》图轴,画中近百只禽鸟中有4只绣眼鸟,1只展翅飞翔,3只站立枝头,各具姿态,情趣盎然。
邮票
世界各国人民都对其情有独钟,截止2018年,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过49种绣眼鸟邮票。
饲养方法
供人工饲养玩赏的有2个种,即暗绿绣眼鸟红胁绣眼鸟
生鸟驯养
绣眼鸟不畏人,容易驯熟,不必掏幼雏饲养。按捕获的时间不同,分为“桃花鸟”即4-5月上旬捕获的,6-9月份捕获的称“荷花鸟”,9-11月份捕获的称“秋泛”。养鸟人认同“桃花鸟”为上品。
从野外捕捉的成鸟,初驯阶段,急躁不安,在笼内左冲右蹦,上下翻腾,飞扑不止,甚至拒食,尾、翼的羽毛脱落或折损,严重时额部和头顶羽毛秃脱、出血。生鸟不必“捆膀”,只要罩上笼衣就不会乱撞。待鸟在笼内生活安定后,揭开笼衣,喂给昆虫,逐渐在常备混合粉料中加水和成粥状,上边放几条活体黄粉虫(面包虫)幼虫引食,或在切开的熟甘薯(白薯、地瓜、山芋)上撒上混合粉料,使它认食。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笼饲养,绣眼鸟就会适应环境,变得温顺,会一刻不停地鸣叫和攀跃不休。
选鸟
凡羽毛蓬松、额部羽毛光秃、有碰撞出血或两翼下垂不能贴体、粪污满身、龟缩一隅的均不宜选养。养雄不养雌,护养得当,可在笼中生活9-10个寒暑,依然羽毛光润,鸣叫声不断,并对主人十分亲近。
饲养
绣眼鸟全长92-114毫米、体重9-12克,故以使用小型笼为宜。用圆滑并有弹性的竹条(丝)制作。亮底、无底圈、条距密,托粪板为笼底插板。有板顶笼和亮丝笼2种,按尺寸,有大、中、小3种规格。空间>1/4立方米。笼条直径0.12厘米、条间距1厘米。笼顶用竹片或木片代替竹条,笼底设有用薄木板或塑料板制成可抽出的能承接粪便的插板。
大型笼为20厘米×20厘米×21厘米;中型笼为19厘米×19厘米×20厘米;小型笼为18厘米×18厘米×20厘米(长×宽×高)。笼条密(条间距<1厘米),笼内设1根栖木(杠),因绣眼鸟的爪趾小,所以选用栖木不宜过粗;又因绣眼鸟排便多,栖木离笼底应稍高。因食具设食罐和水罐各1个,另加1软食罐(设否视笼体面积而定);食罐选用直筒、平底、体浅的低“棋子罐”,水罐用腰鼓形的食罐代替。
另外,因绣眼鸟活泼,不停地翻跳。因此,也有用高桩竹方笼饲养者。高桩竹方笼笼高24厘米,上有5厘米的拱形顶,笼底17厘米见方,笼条间距1厘米、笼条直径0.2厘米。
饲料
以混合粉料(摺饵、软料、客食面)为主,同时喂给水果、青菜和昆虫,蛋米和熟甘薯应轮换给予,更能引起其取食兴趣。
绣眼鸟喜甜食:一是在混合粉料内加白糖;二是加枸杞粉、甘薯粉;三是喂水果。其食量一年四季略有变化,每天每只绣眼鸟进食混合粉料2.5-3.5克、水5-6毫升、水果(如苹果)8-10克。
管理要点
疾病防治
绣眼鸟受惊时,会向笼壁上乱碰乱撞,致使鸟翼受伤,两翼或单翼下垂。如果肌肉损伤,将会逐渐恢复;万一造成骨折,由于部位关系,不易治疗。如果鸟翼受伤,及时将鸟转移到小型竹笼内饲养,必要时用细软绳把伤翼束缚,减少其活动,适量给予钙粉、骨粉、鱼粉及蛋壳,并投喂消炎止痛药物,让其自动恢复。
在活动或捕捉时,造成后肢骨折,用薄木片做夹板,夹在患部两侧,用棉线绑固;置于小型竹笼中饲养。减少活动,保持安静,投喂消炎止痛药物和骨粉,一段时间后可康复。
肿物多出现于患鸟的眼睑、喙角、翼的肘部或指部、趾或趾间,初为芝麻粒大,粉红色,稍透明,质地较柔软,呈结节状,隆起于皮肤的表面;后来,肿物迅速增长,可至绿豆粒大,灰褐色。摘除肿物,其基部呈灰色,不平滑,与正常皮肤组织有明显界限。增大的肿物常使患鸟的活动受到影响,如单侧翼或双侧翼下垂,眼闭合。早期患鸟食欲无明显改变,至死亡前几天,食欲急剧减退,不喜活动、衰弱;随后,病情迅速恶化,食欲废绝,爪无力,卧于笼内,致死率达43.08%以上。本病发生在6个月龄以下的青、幼龄鸟,无羽或少羽部位的皮肤均可发生。疣一般为绿豆粒大,灰褐色,质较软,结节状。镜下主要特征为表皮过度角化,棘层肥厚,呈乳头瘤状增生,出现多量大空泡细胞和炎性细胞侵润。病因,一般认为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在广东,暗绿绣眼鸟发生时间为夏、秋季之间,而在其他季节却未见本病病例。治疗,以不锈钢刀片将疣摘除,在患处滴少许硝酸银溶液,患处不再长出肿物,降低病死率。
尚见有感冒、肠炎、白痢病、支原体病(霉形体病)、慢性呼吸道病、贾地鞭毛虫病、眼线虫病、趾肿等病发生,应勤观察,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参考资料
Zosteropidae.蓝色动物学.
Zostéropidés.Oiseaux.net.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9 20:14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