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街是湖北省的地名,因当时手刺绣花,即著名的“汉绣”工艺在此街集聚较多,故取名绣花街。
地名含义
“绣花”这里的绣花是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汉绣发祥于战国时期的荆楚刺绣工艺,清初传于武昌,上至官宦富绅,下至名伎优伶,无不喜欢穿汉绣服饰。
历史沿革
此街1913年后形成,1968年改永进里,1972年恢复绣花街。绣花街的衰败是从日本侵略军侵占汉口后开始的,凋敝萧条的商市,市民以及汉绣艺人的大量逃亡,导致绣花街生存环境极为艰难,生命尚难以自保,何谈开门办店、养家糊口。尤其是1944年,美空军飞虎队空袭日军设在绣花街附近的军火库时,殃及绣花街,沿街一家挨着一家的绣铺顿成废墟。无数的汉绣精品化为灰烬,闻名于世的绣花街就此元气大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逃到农村的一些绣花艺人陆续回到绣花街重操就业,绣花街才恢复了一点生机,但积重难返,终无回“街”之力。 解放后,绣花街的绣坊、绣铺以自愿结合方式,组成武汉第一刺绣合作社。后合作社与武汉工艺美术行业组成武汉市民艺戏剧绣品厂,主要生产舞台戏曲用品。文化大革命中,一息尚存的绣花街连同绣花街第四代传人(也是目前武汉市唯一精通汉绣及产品造型设计制作的老艺人)任本荣精心收藏的几箱历代汉绣精品,再遭扫“四旧”浩劫,统统封闭。绣铺关闭,绣品被焚毁,只剩下一些尚未烧尽的汉绣碎片,被任本荣从灰烬中扒出来,并妥善保存才得以存世。 如今,早以进入电子时代,电脑设计,机器加工,刺绣业仍以精美的绣品点缀着多彩的生活。而靠画工构图,用男工女红手工刺绣的汉绣技艺和汉绣制品,由于后继乏人,更因为没有市场,正年复一年地退出汉派民间工艺舞台,濒临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