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包
山西晋北民歌
《绣荷包》是一首晋北民歌,由歌手范秀冬演唱。歌曲语言是山西方言。
历史沿革
来源
在一个个精美的荷包里,这些民间巧女,以自己最高的热情和联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图景化成刺绣画面,有繁有简,美丽的图案含蓄地传达着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很多女性经常一边精心地制作荷包,同时低声吟唱,时间长了,劳动妇女自己创作的《绣荷包》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民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差不多遍布于中国各地。
历史背景
民歌《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据现代戏曲、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考证,《绣荷包》在清代中叶时已十分盛行的一种时调小曲。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遗音》(华广生编撰)中的《绣荷包》,共十二段,是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词版本。”绣荷包这一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与历史标志,更是区域文化的特色与精华。
在中国各省的民间歌曲选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绣荷包》小调。如由朱逢博演唱成经典的山西民歌〈绣荷包〉和云南民歌《绣荷包》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有着较大的差异,还有作者的生活遭遇、感受和情趣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也有高低之分。因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词内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不同调式调性、不同节奏和不同表情的《绣荷包》,也有不少数量的《绣荷包》是由一个母曲繁衍成很多大同小异的子曲,形成各种变体。这些众多的同类小调,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不同的情趣,在演唱时,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类型
民歌《绣荷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未出嫁的姑娘们,背着人暗暗绣制荷包送给意中人,表现了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类词曲有的温柔内在、细腻含蓄; 有的感情奔放、大胆热情; 有的天真活泼、欢乐俏皮。犹如不同性格的女子各自表达着自己的情思。
第二类反映年轻的汉子走西口( 指内蒙西部大青山一带) 做工,妻子为他绣制荷包表达思念之情。旧社会,由于地主阶级剥削或遭荒年,陕甘宁一带或华北诸省的农民苦难深重,只有丢下妻儿老小到口外谋生,有的能活着回来,也有的在外贫困而亡。
第三类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有的只反映爱情故事但不直接表现思念之情。
在一首首动人的歌曲里,寄托着民间巧女们的心手合一的情感,绵长动人。这种独特民间工艺与歌唱的巧妙结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舞台上闪烁着独有的光芒。
歌曲歌词
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儿高,
那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
三月桃花开,
情人捎书来,
捎书书带信信要一个荷包袋,
一绣一只船,
船上张着帆,
里面的意思情郎你去猜。
二绣鸳鸯鸟,
栖息在河边,
你依依我靠靠永远不分开。
三绣南来雁,
飞过千重山,
你与我那情郎哥把呀把信传。
郎是年轻汉,
妹是花初开,
收到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7 18:5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