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锯木断(拼音:shéng jù mù du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
班固《
汉书·枚乘传》。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泰山之管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绳锯木断”。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当时,崇阳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乖崖决心要抓住一个机会,好好杀一杀这股歪风。
有一天,张乖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到一个管理县衙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问:“喂!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
“没什么。”那库吏回答道。
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
库吏不服,怒冲冲地乱叫:“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然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也不由十分震怒,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宣判说: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向刑场,斩首示众。
经过张乖崖的严惩,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
成语寓意
张乖崖县令为杜绝盗窃成风的不良风气,采用重典斩首只偷窃一枚钢钱的库史,后世颇有争议。反思这个案例,如今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种缺乏有效证据的有罪推定可能造成了一起冤案,至少是量刑过重,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治的弊端。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乱世用重典的确对猖撅的犯罪分子有极大震慑作用。从哲学角度来看,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引起质变。库吏的过错在于没有认识到自身错误,没有悔改之心。俗话说得好:“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恶事虽小,做多了就会积习难改,最终酿成大祸。譬如清朝道光年间,许多库兵通过特殊练习,每天把少量库银藏在肛门中进行偷窃,不断蚕食的结果是造成国库严重亏空。因此,无论治国理政保稳定,还是为人处世求太平,防微杜渐都很重要。而“绳锯木断”给人的启示则是,只要坚持不懈,即使力量再小也能办成大事;也不可小看小事,再小的小事经过量变也会变成大祸。
成语运用
“绳锯木断”指以绳当锯,也能锯断木头。比喻力量虽小,只要持之以恒,终能取得成功。也比喻小事日积月累,也会酿成大事。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分句。
明·
朱之瑜《与奥村德辉书》之二:“谚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夫绳非木之锯,水非石之钻也,盖积渐使然耳。”
清·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四:“子孙不知祖父创业艰难,只道家家都是有的,不当钱财,当费固费,不当费也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自日渐消磨,不久散失,如何守得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