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历史上,维吾尔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突劂语阶段(7-13世纪);察合台语阶段(14-18世纪);近代和现代维吾尔语阶段(19世纪-现在)。
简介
现代维吾尔语共有32个字母,其中有8个元音,24个辅音。
基本特征
1、存在
元音和谐律。舌位合谐比较严整,唇状和谐比较松弛。
2、有元音弱化现象。
3、构词和构形附加成分很丰富。
4、名词有数、从属人称、格等语法范畴。动词有态、肯定否定、语气、时、人称、数、形动词、
动名词、副动词等语法范畴。表示各种情态的动词很发达。
5、词组和句子有严格的词序:主语在谓语之前,限定语在中心词之前。
6、词汇中除有突厥语族诸语言的共同词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俄语的借词。 现在使用以改进的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字。
历史
古代维吾尔语起先用文拼写,后来用粟特文改进的回鹘文来拼写,之后用阿拉伯文为基础的古代维吾尔文来拼写(哈卡尼亚文),再后来用察合台文来拼写,公元九—十世纪后,改用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来拼写。新中国成立后,曾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写。1970年代,中国国务院曾为新疆的维族创制拉丁字母维吾尔文字维吾尔文字。现代维吾尔文的改革最近的一次是在1983年,使用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书写体系。现行维吾尔文有8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自右向左横写。用来书写现代维吾尔文学语言,即业经规范的书面语。每个字母按出现在词首、词中、词末的位置有不同的形式。有些字母只有单式和末式。有些字母所带的符号除作独立形式和词首形式的标志外,还起隔音的作用。32个字母实际共有126种写法。词根上的语音变化、附加成分与词干在元音和辅音上的和谐都在文字上有所反映,同一个词根往往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同一个附加成分往往有几种变体。
维吾尔语言
现代维吾尔语是维吾尔民族的共同语言,它是古代维吾尔各部落和其它民族语言共同融合、长期演变、形成发展而来的。维吾尔语属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代维吾尔语标准语以伊犁—乌鲁木齐语音为标准音。它与同语族的哈萨克语、
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等亲属语言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独具的特点。
①元音音位
有ε、α、φ、o、y、u、i、e8个,前6个元音,是元音舌位和谐的主体。
以舌位和谐为基础的唇状和谐已趋于松弛。元音和谐表现在两个方面:词干内部元音之间的和谐;词干与附加成分之间的元音和谐。元音弱化是现代维吾尔语区别于其它突厥语的重要标志。
② 辅音音位
有b、p、w、m、f、z、s、d、t、n、l、r、〓、〓、〓、j、g、k、〓、x、q、h24个。辅音有同化和弱化两种现象。塞音和塞擦音分为清(送气)和浊(不送气)两套;两个元音之间的清塞辅音有浊化现象。
③词干中的元音和辅音
有接后缀附加成分时,有音位脱落的现象。由于音节脱落,形成词的减缩形式。
④两个音节以上的词
维吾尔语像其他突厥语言一样,重音一般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当词干后接后缀附加成分时,重音后移,一般仍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
语法主要手段
①按语言特征
维吾尔语属粘着型语言。一个词根可以加几个后缀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一般是构词附加成分在前,构形附加成分在后。
② 实词分静词和动词两类
实词以附加成分为构词和构形的主要语法手段。静词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等。名词有数、人称和格的范畴。形容词有比较级的变化。代词一般都有格的变化。数词在作名词使用时,有数、人称、格的变化。动词有语态、能动、否定、疑问、式、时和人称等语法范畴。有词干、人称形式和非人称形式等三种形式。词干形式有语态和肯定、否定两种语法范畴,人称形式与非人称形式在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构成。
③ 词之间在句法上组合关系有四种类型:
一致关系、支配关系、附加关系和并列关系。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前,定语在中心词前。句子按照语气的不同,可分为陈述、疑问、祈求和感叹四类;按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两类。根据各地维吾尔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特征,维吾尔语一般分为三个方言区: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罗布方言。中心方言分布区域最大,东起哈密,西至伊犁,南抵啼什,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和田方布在莎车以东的和田地区所辖各县,以及且末、若羌等县所辖部分地区,使用人口19%。罗布方言分布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东的尉犁县大部分地区和若羌县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0.4%。方言的差别主要是语音和词汇。中心方言(尤其是南部喀什话)与和田方言差别不大,与罗布方言差别显著。
维吾尔族文字
维吾尔族曾经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和察合台文。突厥文是指古代突厥、回鹘等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
突厥文
约由38—40个符号组成,其中4个符号代表元音,其余符号代表辅音。通常是由右向左书写,词与词之间一般用两点隔开。迄今发现的重要的突厥文碑铭有《
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回鹘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
九姓回鹘可汗碑》等。
回鹘文
亦称“回纥文”,是古代回鹘人创造和使用的一种文字。它主要是在回鹘西迁新疆后使用。从九世纪末到十五世纪,回鹘文在中亚、新疆等地广泛使用。蒙古人也曾使用过回鹘文,古代蒙古文便是在回鹘文基础上创制的。回鹘文约有19个 23个字母,字母写法不定型。其中5个字母表示元音,2个字母表示半元音,其余表示辅音。早期回鹘文由右向左横写,后来改为由上向下直写。字体分印刷体和书写体。书写体又分楷书和草书两种,楷书用以书写经典,草书用以书写一般文书。古代回鹘文文献留存在现在的有很多,除了著名的《福乐智慧》、《
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真理入门》等外,还有明代的《高昌馆来文》和用回鹘文翻译的《
金光明经》、《
大唐三藏法师传》、《两王子的故事》、《五卷书》、《伊索寓言》等,以及近几十年来在甘肃敦煌和新疆哈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大批宗教经典、碑刻、雕板印刷品和契约等。
文字改革
1959年维吾尔族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于1964年开始推行。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推行维吾尔新文字的条件尚不成熟,为此198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使用维吾尔、哈萨克老文字的报告》,于是迄今为止,维吾尔族人民仍在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
维吾尔老文字。不过,由于长期文化交流,现在不少维吾尔人能使用多种语言文字,特别是城市里的的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大多会说汉语和使用汉文,很多维吾尔族学习英语,日语,俄语。新疆北部阿尔泰,塔城,原伊犁等地区的维吾尔族一般会说哈萨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