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织造技艺(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地方传统技艺
地毯织造技艺(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溯源
羊毛线编织地毯约始于新石器时代,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地区和民丰县汉墓出土的双股羊毛线栽绒地毯来看,东汉时期地毯编织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唐代宫廷和富豪宅第均铺设地毯。
元代,受蒙古族生活方式影响,宫廷设置剪毛花毯作坊等。
明清两代,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北京等地的地毯织造得到迅速发展。
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在新疆和田地区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1959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民丰古墓中发现一块东汉时期的毛织物残片。
1983年,洛浦山普鲁古墓出土一块汉代树纹鞍毯,尉犁县出土一块汉代动物纹样地毯残片。
和田地区地毯有16种传统样式,其中伊朗努斯卡系从伊朗传来,阿拉班尼努斯卡(又名“托盘纹”)系从阿塞拜疆传来,扎伊乃玛子努斯卡是随伊斯兰教传入的祈祷毯,阿纳尔古丽努斯卡为石榴花纹样地毯,恰其曼努斯卡为散花纹样地毯,偶依古丽努斯卡为月亮纹样地毯。
工艺特征
维吾尔族地毯的原料上乘,采用半粗毛,羊为当地的优良异质半粗毛羊品种,毛质纤维粗而不粘,坚韧而富有弹性,耐拉耐压,强度大,宜织造,光泽如丝,染色鲜艳。用这种毛线织造出的地毯,毯面薄平、工艺考究,长久不变,使用年限可达百年之久,是艺术价值很高的收藏品。毛线颜色用天然植物色素染成,色彩柔和,经久不褪,古朴大方。20世纪60年代后期,采用了酸性媒介染料和蒸汽染色工艺,丰富了染色毛纱的种类,能染出400多种不同色彩,使地毯图案设色更加绚丽多彩,协调明快。
维吾尔族地毯按规格大小有100多种,有长廊地毯,客厅、卧房、书房铺毯和挂毯,按品种划分地毯有十余种,如艾德亚力、克里昆、恰其麻、石榴花、伊朗、盘子花、花园式、阿里班树枝等。地毯图案题材广泛,别致典雅。
和田地毯图案自成一格,多以绚丽多彩的植物花、果、枝叶为纹样的基本造型,也有各类动物纹样。往往把各类植物和动物纹样加以扩张变型,并辅以有变化的几何形纹理,构成了别致新奇而充满民族风味的图案。图案题材广泛,内容纷繁,联想丰富。按图案内容和形式可分为石榴花、蜡花式、波浪式、波斯式、散点排列式、洋花式、五枝花式和博古式8大类。此外,还有人物、花鸟和风景挂毯等。
立机织作是和田地毯织造的特点,通常采用“森纳”结扣法(或称伊朗结扣法),用这种结扣法织造的地毯,若是局部被破损,整体地毯的使用寿命不会受到影响。地毯图案上的打结,全是手工编织,织工精致细密,须经过十数道复杂的工序。
工艺流程
地毯织造技艺的整个工艺过程,一般说来,可概括为三步:
第一步:制作毛线时先将羊毛捻成毛纱,再染色。
第二步:根据需要将毛纱合股,分别用做经线、地纬、绒纬(俗称绒头);织毯时将一组经线下交织成平纹式的基础组织
第三步:将经过染色的绒头按一定程序栓结于基础组织的经线上,以此显示出地毯的不同色彩与图案、纹样。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维吾尔族地毯闻名于世,自古洛浦人就以织毯为业,积累了丰富的织毯经验,织出的地毯工艺考究、古朴典雅、质地柔软、防潮抗腐、经久耐用、久不褪色,畅销国内外。
地毯织造技艺是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创造出来的优秀传统手工艺,展示维吾尔族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民族习惯和风情,并体现出东方民族的艺术特色,是丝绸之路文化的物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传承人物
买吐送·吐地,男,1951年5月19日出生,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毯织造技艺(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洛浦县时代地毯厂获得“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地毯织造技艺(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洛浦县时代地毯厂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20年6月13日,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系列主题活动在和田市拉开帷幕。当日,举办了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非遗产品、非遗展示、文艺演出、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其中,现场展示的地毯织造技艺、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等,吸引了各族群众参与体验。
参考资料
地毯织造技艺(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40
目录
概述
历史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