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策略是对组织和实施维护的计划,主要包括反应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预测性维护,前摄性维护。
设备一直使用到故障之后才进行维修。设备可修则修,不行就置换。这种策略对于那些成本很低,故障之后也无大碍的设备是可取的甚至还是很适用的。例如,厨房的灯泡坏了,换个新灯泡价格很低,其损坏后的影响也很小:房间变暗。但是如果故障的成本很高和影响后果都很严重,这种方法就不可取了。
预防性维护 (PM) 一般是用来针对那些高故障成本的设备。为了预防的目的,“故障”不再只是指设备不能运转了,而是包括了设备不能在所需的质量,成本和产量下执行其应有的功能。为了避免过高的故障成本,预防性维护常常包括了定期加润滑油、调节、置换部件和清洗。这样做是基于如下的假设,即磨损是一个缓慢持续而不断累积的过程。预防性维护就是要阻止这种磨损的累积,使它保持在低水平上。不幸的是,自然界大部分的磨损是突发的。也就是说,一些外界的压力如润滑油污染物或是设备超越了设定极限,都会加速磨损,使本来很少或没有磨损的设备立刻老化。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维护往往是不需要的。在压力之后没有及时维修设备会造成剧烈磨损而明显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所以,许多预防性维护要么显得没必要,要么就是进行地太晚而没有效果。
预防性维护的副作用包括了:实施了过度的维护,即没必要或没有效果的维护,会导致不必要的维护成本的增加和不正确维护操作而引起故障可能。维护不够,即故障条件发生却没有得到修正而导致的不良结果将和先前的反应性维护一样。
预测性维护通过分析实际设备的性能来决定维护的时间,以此来做到预测维护活动。在这一策略中,将通过阶段性或持续的监测来侦测设备的磨损和老化情况,所得的信息用来预测潜在的问题和最佳的维护时间。预测性护一般用于高故障成本的设备上。
高一级别的维护叫做前摄性维护。前摄性维护和其它的几个策略有根本性的差别。前摄性维护除了维持设备的可用率之外,还试图谋求提高设备性能。它运用了监测和诊断技术来确定设备的状态和性能。如果维护会造成性能提高,可以节约开支或是创造利润的话,就会对运行良好的设备进行维护活动。严格使用前摄性维护可以使维护活动带来可观的利润。
(1)在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研发的过程中,就应向大家树立维护性的理念,充分的考虑软件运行的实际环境以及用户的具体要求,详细的分析可能会影响软件维护性的各个因素,建立完善的软件维护性的质量标准;(2)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减少
改正性维护的工作量,尽可能的预想到软件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改动,提升其可扩充性和可修改性。同时还要保证所编制的文档的质量,对每一个阶段都应进行严格的质量保证审查工作;(3)大力的推广和引入先进的提高软件质量的工具和技术,严格的遵照模块化和结构化的方法对软件进行设计,逐步的替换非结构化的模块,从而使程序结构更为的简单;(4)尽可能的选择维护性较好的程序设计语言,同时更加重视对软件维护的管理工作,并配备相关的维护文档,维护工作中出现更改时,应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
在讨论一个软件是需要进行维护还是需要重新设计时,我们就要计算其成本和效益比的比值,如果确实已经超过了重新设计一个软件时,那么就不必再对软件实施维护活动了。一般情况下,其主要具备以下四大特征:(1)软件运行的过程中总是出现问题,性能不断的恶化;(2)模块及单个子程序非常大的系统或是在仿真模式下运行的软件系统;(3)占用过多资源的系统,或是维护人员很难用低级语言编写的系统程序,又或是维护时必须将易变参数编写在代码中的程序;(4)程序的结构和逻辑流都太过复杂,举例来说,过多的使用IV语句或是DO循环;过多的使用嵌入性的文字和常数;使用不必要的全程变量和GOTO语句;使用了相似功能的模块和多出口的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