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德·维特里(Phillippe de bitry,Philippus de Vitriaco,1291~1361),法国作曲家,等节奏型经文歌大师,又是音乐理论家、哲学家和诗人;1320年起为政治和宗教活动家,14世纪50年代初起担任莫城(Meaux)的主教。他是新艺术(Ars nova)时期
音乐——诗歌艺术的奠基人和思想家之一。
写有四篇论文,包括《新艺术》(约1320年,从此“新艺术”被历史学家用作14世纪音乐的代称),维特里在文中论证了14世纪作曲家们的创新之处:确定了三度和六度音程的协和性,强调半音的表情意义,改良了记谱法,调整了等节奏型技术,将新的作曲规则运用在自己的三声部和四声部经文歌中(他的经文歌保留下来的有12或14首)。
维特里的经文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与从古艺术向新艺术转变的阶段相吻合,代表作为“In nova fert”,第二个阶段相当于早期等节奏型结构的阶段,代表作为“Adesto”、“Quoniamsecta”,第三个阶段展示了他“古典”形式的等节奏型经文歌,这一阶段的经文歌创作于14世纪20~40年代,它们集中在《Ivrea》集中,其中著名的有“In arboris” (1320年)、“Bona condit”(1320年)、“Hugo,Hugo”(1330年)、“Rex Quem metrorum”(1330年)、“Virtutibus Laudabilis”(1330年)、“Gratissima virginis”(1330年)、“Lugentium succentur”(13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