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木版年画
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剑南春酒赵坡茶并称绵竹三绝
历史渊源
绵竹年画始于明末,清代乾隆、嘉庆前后为鼎盛期。据道光二十九年绵竹县志记载:“绵竹西北山林所产,以竹木为大宗,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绵竹年画不仅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还深受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喜爱。
绵竹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北部连接,成都自唐以来便是国内雕版印刷的中心,绵竹受其影响,相传在宋代已有木版年画生产。据口述资料,清代乾嘉年间,绵竹有年画从业人员九百余人,大小规模不一的作坊三百多户,年产包括门画、斗方、屏堂、杂条、拓片、案子在内的年画一千二百多万幅,远销云南、贵州、陕西、青藏、两湖及四川省内各地。绵竹木版年画的题材除传统的门神画以外,还涉及戏曲故事、山水花鸟、写景纪实、吉祥图案等。绵竹各地年画制作有专业分工,城区偏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并兼及门画;清道乡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乡偏重美人、娃娃戏,如此等等。绵竹木版年画兴盛时,出现了行会组织“伏羲会”,自发对年画产品进行评议。20世纪初,绵竹木版年画开始衰落,此后日趋萧条,休业者众。
文化特征
形式
绵竹木版年画从形式看,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似同国画分幅相近但却别具一格。
门画:以其规格和题材内容之分而贴于各种门上,规格有大毛(全开)、二毛(对开)、三毛(52×34厘米)。大门一般贴武将,如秦军、胡帅和“立刀”“立锤”等,传说可以驱妖降魔。院内的堂屋门贴文门神、画天官和状元,有迎祥纳福、加官进禄的意思。还有以童子和仕女为题材的一类门画,内容多为抱瓶、采莲、佛手、仙桃、“双喜”“四喜”,贴在寝室门上,表示子孙繁衍、福寿无边。
斗方:斗方一般用于室内装饰,是绵竹年画中最有趣味而又珍贵的一种样式。其规格多为三毛(54厘米×40厘米),内容新颖,题材也更为广泛。有流传于民间的历史事件,如《郑成功收复台湾》;也有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如《西游记》;有妇孺皆知的戏曲人物,如《穆桂英、梁红玉》;也有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如《西厢记》《红楼梦》;有诙谐辛辣的川剧折子戏,如《白狗争风》《五子告母》;也有现实生活的写照,如《纺线女》《五子图》等,可谓包罗万象。
画条:画条属于在室内张贴的年画。其中,包括中堂、横推、单条和条屏。它将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及戏曲、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情节描绘成画,也有花鸟画等。这类年画多采用工笔彩绘,技法上精微讲究,经得起人们长时间的观赏和推敲。
中堂:画幅较普通年画大,以四尺全开为多,均表现喜气吉祥内容,有《麻姑献寿》《三星图》《福禄寿喜》等,适合客厅装饰和欣赏。横推多表现人物较多且场面较大的题材,如《迎春图》《百子图》《十八学士上瀛台》等。单条为独幅画,有《贵妃醉酒》《苏武牧羊》等。条屏有四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屏之分,大都采用立幅样式,画面以人物为主,略衬背景,故事情节连续,多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八仙过海》等。条屏画装裱成卷轴画挂于堂屋内,作为欣赏用,也可作长年的装饰,不限于过年悬挂。
绵竹年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构图对称、简练,形象夸张、变形,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工艺、手法独特,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绵竹年画有着实用性和趣味性并重的特点,特别是独幅画和斗方在实用前提下,更注重对情节性、趣味性的追求。如《三猴烫猪》《春官偷酒壶》《老鼠嫁女》等,呈现出活泼俏皮、诙谐幽默的艺术趣味,反映了四川人民对生活特有的理解方式。
体裁
内容
绵竹木版年画的内容题材极为广泛,有辟邪迎祥、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花鸟虫鱼等类别。
特点之一,绘画性强。年画的上色全靠手工彩绘,与其他地区的“套版色印”年画有明显区别,不同的艺人由于熟练程度和艺术理解的不同,会画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同一个画师在不同时间画出的画也会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绵竹年画每一张都是独特的。
特点之二,讲求构图的均衡对称、完整饱满和主题鲜明,又于对称里融入灵动的元素。如门画《三喜童子》,艺人们在细节处理上费了一番心思:两边的童子发式殊异,服饰色彩、纹饰炯别,寿桃与金瓜对称,蝙蝠与蝴蝶呼应,表现出极强的装饰意味。
特点之三,构图注重整体布局,讲究明快简练。年画的构图,合理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称统一法则,大多不设或少设背景,俗称“白堂子”,人物造型在画面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象突出。
特点之四,构图以线造型。线是绵竹木版年画构图、造型的基本手段,形因线而立,神因线而传。绵竹民间画师总结了一句画诀称:“流水褶子(指线条)要活套,铁线褶子要挺直。”这一曲一伸的变化,是绵竹年画用线动、静结合的艺术处理,给整个画面带来了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以刚柔相济的艺术享受。
特点之五,人物构图形象夸张、比例变形。年画艺人按照自己对年画功能、年画人物性格的理解,通过对形象的夸张、变形突出年画人物的特征。因此,绵竹年画的人物构图有一个共同规律,即人物形象纵向压扁,横向扩宽,健康壮硕,十分英武。画诀“大门(武将)要歪(威严),睡房门(童子、仕女)要乖”就是人物造型夸张、变形艺术实践的重要总结。
制作工序
画稿起样
绵竹木版年画起稿需要技艺娴熟、绘画功底扎实的民间画师完成,画师在创作时对所表现的题材和事物要反复观察并根据民众的审美情趣构图描绘,充分考虑长期形成的艺术特色,尊重其创作规律和造型模式。
雕刻画版
选材:绵竹年画一般选用梨木、楠木、银杏木及杂木为木版。
聚缝:线版的木材大部分是选用整块做版。如果版材木料不足一个整版,可根据需要按尺寸大小拼接粘连成一块,整版边叫聚缝。
刻版:绵竹年画的刻版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阳刻是绵竹年画的基本刻法,画面白多于黑,以白为主调,印出线版后手绘上色,称为“红货”。阴刻版的线条凹陷入木,犹如篆刻中的“田文”,画面黑多于白,以黑为主调,用烟子(黑色)或朱砂捶成拓片,称为“黑货”。
线版印刷
线版印刷是绵竹木版年画重要的工序。首先要确保图形在纸上的位置。木版位置确定后,需在木板下垫一块润湿的毛巾,以防印墨时木版移位。调墨用骨胶或乳胶,加少许热水,其目的在于保证均匀地在木版上刷墨,防止以后施彩时脱墨。印线版时,先将纸裁齐摆放在版子正上方的位置,然后用棕刷子(又称墨刷子)沾墨,在木版上由上至下、从左到右慢慢刷匀,保证墨汁浸泡木版,以求印出的墨线均匀、清晰,待将线条完全平印印上去后将其平晾、阴干后便可以施彩上色。
手工彩绘
手工彩绘是制作绵竹年画的重要手段。绵竹民间艺人有一套完整的经验,其口诀是:“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一黑”即先印黑线版,“二白”是用白粉填手、脸及袖口、靴底等处,“三金黄”是用透明的金黄色涂铠甲、头盔以及其它金属装饰部分。“五颜六色”指桃红、洋红、黄丹、佛青、品兰、品绿等色。大色块多用原色,不调配。这样,画面色彩亮度很高,主题鲜明。在此基础上,要施以少量的二门子色(过渡灰)并多用金、银黑作调合色,既不影响色彩的明快,又使画面和谐统一起来。大面积的色彩绘完后,开始彩绘最精细的一道工序——开相(脸部彩绘),即用桃红色加白粉加黄色调成肉色(妇女和儿童只用白粉)敷在脸部,称为“上相粉”。用鸳鸯笔彩绘两颊、眼皮、耳朵处,用羊毫蘸赭色勾面部鼻子、耳朵线条,用鸳鸯笔画下眼皮,然后再点睛。技艺高超的艺人所点的眼睛具有精、气、神。点得成功的眼睛,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觉得画中人物注视着你。勾画眉毛,女人的秀眉要细而长,门神的眉毛要粗而立。最后是对衣裤、裙子、手持物、帽子等处装饰图案,包括勾金、花金和印金。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
绵竹木板年画是西南地区艺术文化积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承载着当时的社会民俗文化,反映了普通大众的意识形态,它记录了本地域的特色文化传统和历史轨迹,见证了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大众审美情怀、理想感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文化价值
绵竹年画的文化价值,突出表现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及其本身所代表的吉祥和谐文化。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形式,绵竹年画透着“明劝戒,驻升沉”、“成教画、助人论”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年画故事里永远叫人从良向善、知荣辱、达孝道。在过去里年画艺人担负着民众道德教育和审美需求的重负。当前社会道德缺失,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着教育意义。
“吉祥”的本意是好运的预兆,祥润。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吉祥心理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心理的优良基因,需要传承下去。这种吉祥符号以不同材质反复出现于人们的生活场景中,构成了传统民间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奠定了中国传统的积极主动的人生状态。寄托着人们希望经济发展、人财两旺的心愿,激励人们在危机中勤劳、自信、发财。这种文化内涵的积淀也是现在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的热点。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木版年画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华,更为重要具有文化母语的价值。现代科技与全球文化融合的双重冲击,使得由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艺术遭到毁灭性的重创。本土的原生文化形态被不断吞食、扭曲,被以“现代”为标准的生活观念所取代,在这个大趋势中,各国和地区都更加重视和强调“文化母语”的价值,而民间文化正是中国文化的母体呈现形式之一,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所以保护民族文化就是在传承民族精神。积极开发利用地区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绵竹年画这一民间艺术遗存加以保护和发展,使后人能够从中吸收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财富。
3、艺人价值
绵竹年画在艺术形式方面,以写意、传神为主,充分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和节目需求,保持了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在艺术设计思维方式方面,致力于表达创作者的“意象”。绵竹年画寓意于形,借音达义。如传统年画图案“连(莲)年有鱼(余)”‘“莲”通“连”。同时也象征着多子多孙;“鱼”与“余”谐音,“连年有鱼”即为年年有余,象征着富足,美满。在审美方面,绵竹年画具有强烈的符号特色:质朴、简明、强烈、鲜明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民族、地域文化身份认同的符号系统。
4、经济开发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共计交往进一步扩大,中国传统艺术逐渐得到各国的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称为全球了解中国最好的途径之一,也是中国与外界交流最好的载体。近年国人也重新认识到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包括绵竹年画在内的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a、市场价值
随着灾后重建,绵竹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壮大,绵竹年画作为当地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纪念品,拥有巨大的潜在旅游商品市场,市场价值得到不断提升。
其次,随着物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更高的发展和要求,大众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工艺品市场、收藏品市场逐年扩大,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也随之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绵竹年画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年画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品与欣赏价值,作为工艺艺术品及收藏品市场潜力巨大。
b、产业价值
绵竹年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更多的是作为年俗商品、生活用品存在的。它不仅仅是艺术品,同时也是商品。作为商品,它就具备产业背景,要开发它的市场就需要进行产业化建设。建立专门针对年画的产销企业,对年画的生产与销售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高年画的市场竞争力,将年画的发展与市场相结合。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道路能够为年画带来经济效益,为传承和发展木版年画这一艺术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提供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从而显示出民间艺术价值的回归,所以绵竹年画具有深远的产业价值潜力。
传承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绵竹木版年画在多次政治运动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不少传承人被剥夺了绘画的权利,古版亦遭破坏。近20年来,年画的制作与生产虽已恢复,但市场开始萎缩,因此有的传承人卖版子毁笔,不再从事年画制作。
传承人物
陈兴才,男,汉族,1920年生,四川绵竹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李芳福,男,汉族,1930年生,四川绵竹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9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绵竹年协博物馆舍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设投资600余万元。通过建立年画博物馆,可解决目前传统年画正面临的“失传”之险。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绵竹年画博物馆获得“绵竹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绵竹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绵竹年画博物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第十七届绵竹年画节,绵竹组织开展,依托年画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年画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拍摄以绵竹年画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动画片《年画村的故事》。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2:4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