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优点的农业系统。该系统广泛采用常规农业或生物农业使用中的各种有益措施从事农业生产。如用有机质的再循环保持土壤肥力、适量施用化肥提高产量,通过耕作和生物技术控制病虫草害,必要时也施用农药和除草剂,适量投入农田化学品和机械等。这样既可保证高产出,而又不超过本身的自净能力,避免环境和农产品受污染,同时节省不少天然资源。综合农业首先是由R·D·霍戈斯倡导,是一种折衷观点。
介绍
综合农业是指试图结合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优点的农业系统。首先由厄·狄·霍戈斯(R.D.Hodgos)倡导,是一种折衷观点。即尽可能通过生物方法,如用有机质的再循环维持土壤肥力,但为了获取最高产量,也要适量施用化肥,并通过耕作和生物技术综合控制病虫草害,必要时也要用农药和除草剂,适量投入农用化学品和机械,可保证高产出,又不超过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以避免环境与农产品受污染,并节省不可更新资源。本系统广泛采用常规农业或生物农业使用的各种有益措施从事农业生产。
试图结合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优点的农业系统。首先由厄·狄·霍戈斯 (R. D. Hodgos) 倡导,是一种折衷观点。即尽可能通过生物方法,如用有机质的再循环维持土壤肥力,但为了获取最高产量,也要适量施用化肥,并通过耕作和生物技术综合控制病虫草害,必要时也要用农药和除草剂,适量投入农用化学品和机械,可保证高产出,又不超过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以避免环境与农产品受污染,并节省不可更新资源。本系统广泛采用常规农业或生物农业使用的各种有益措施从事农业生产。荷兰的纳杰尔(Nagele)国家实验农场,比较了它同生物动力农业和常规农业之间的系统收支状况后,认为这种农业系统效益最好。
生物农业
生物农业指以
生命科学理论和
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分、结构、功能与作用机理开展研究并制造产品,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
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
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依靠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尿、绿肥、外来的有机废弃物、机械中耕、含有无机养分的矿石及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易耕性,供给作物养分,防治病虫杂草危害。
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禁止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以及离子辐射技术,提倡建立包括豆科植物在内的作物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利用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分循环;要求选用抗性作物品种,采取物理的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鼓励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产体系及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等。
有机农业在哲学上强调“与自然秩序相和谐”、“天人合一,物土不二”,强调适应自然而不干预自然;在手段上主要依靠自然的土壤和自然的生物循环;在目标上追求生态的协调性,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营养供应的充分性。因此,有机农业是产生于一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吸收了传统农业精华,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和农业科学原理和技术发展起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类型。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建立和恢复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有机农业就是最古老的农业形式。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农民们没有从石油中提炼的化学制剂(合成的肥料与杀虫剂),因此别无选择。后来人们发现战争期间发明出来的技术对农业生产颇有帮助。例如,被作为炸药使用的化学药品硝酸铵摇身一变,作为肥料派上了用场,而被用作神经毒气的
有机磷化合物后来被用作杀虫剂。
常规农业
所谓常规农业是在改造传统农业过程中, 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仍普遍实施的以系统的开放性、 资源的高投入和生产的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属于现代农业范畴, 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的初期至中期的一个发展阶段。
常规农业是当前世界农业在实施运作上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发展模式。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由常规农业向持续农业转变,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在常规农业模式下加速发展。 因此深入地分析常规农业的运作特征,可以揭示出持续农业的内容和特征, 有利于持续农业的建立和发展。
意义
它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综合,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村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它通常的作法是根据长期发展规划,从多种途径对某一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要求。
从狭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的一种投人产出活动,如改造中低产田,改良草场,植树造林等。而从广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包括农业资源的开发,还包括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加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领域的开发,还包括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具有多重含义。首先,是指开发方式的综合,即对山水田林路实行综合开发与治理,
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其次,是指资金来源的综合,即实行财政资金、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综合投人;同时,也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再次,是指治理措施的综合,即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最后,是指治理效益的综合,即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
问题及对策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反映群众愿望,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为此,我们于2008年10月到抚宁县抚宁镇下庄村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蹲点调研,目的是要了解农民对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需求、愿望、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结合正在该村实施的2008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发现项目实施的难点和影响项目建设的因素,并力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召开村班子成员座谈会、到农民家中走访座谈、深入农业开发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和群众交流、发放问卷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与县农开办、项目乡镇和项目村共同分析问题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农民对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看法
抚宁县抚宁镇下庄村2008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造面积2854亩, 计划新打机井26眼,埋设地下管道18400米,修农路5281米,建桥一座。我们走访中发现,在项目实施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我国实行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规模对农业生产性公益设施进行改造完善的政府行为,对中低产田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的实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好改善,农业综合开发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项目区农民从已完成改造的项目区中,看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彻底改善,机井、地下管道相配套,用水方便,农路畅通,运输便利,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得到有效解决,种植结构调整后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们非常欢迎农业开发项目,期待着通过农业开发项目改善本村农业基本条件,增加农业产出,增加收入,对国家的无偿投入深表感激。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与国家政策有关,有些与我们的工作不够深入有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1、自筹资金困难大。在与下庄村干部座谈中,他们对项目建设最大的担心,就是觉得自筹资金比例过高,完成难度很大,走访的十多户农民谈及此问题时,农民也表示出些义务工还可以,但出资有困难。虽然在项目立项前,项目村都征求了农民对筹资投劳的意见,因为农民迫切期待项目实施,所以在征求意见时,大多数村民代表都同意筹资投劳,但在实施过程中,筹资投资的落实却面临着困难。
2、防护林建设有阻力。因地制宜的采取林业措施,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是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重要措施,林网建设也是关系到项目形象的关键因素。但在座谈走访中,感觉农业开发涉及到的其它工程农民都非常欢迎,只有对农路边栽植防护林有较大抵触情绪,主要是觉得林木遮光,与周边作物争水肥,影响作物产量,而且本地区农民没有路边植树的种植习惯,觉得路修好了就解决大问题了,路边栽植防护林没什么用,对林木产生的生态效益认识不足。
3、工程细节设计需加强。农民非常欢迎土地治理项目中的打井、埋设地下管、修路、架设农电线路等工程,但在我们调研中,农民对农路走向,做业通道的设置、地下管道和出水口位置设置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这些问题有些是农民单纯从自已使用方便角度考虑,没有考虑科学规划和工程成本,有些则是我们项目规则设计做的不够深,不够细,考虑的不够周全。
解决土地治理项目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项目工程务必科学实用,配套完善。在调研中,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农业开发工程来不得半点表面文章,必须踏踏实实地针对农民的生产需求,选择科学实用的方案,并做到各项工程配套完善,做到工程竣工即可方便使用,不留尾巴。要让农民充分地、全程地、深入地参与工程规划,以增加工程实用性。强化项目初期工作机制,加大农民参与程度。
4、建议上级在农业开发投资中,安排适当比例的工程管护资金,用于建成项目的维修、管护,以支持项目村做好项目管护工作。
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中需要强化的工作
1、强化项目初期工作。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时间紧,而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量很大,在调研中农民反映的工程方面的问题,以及从09年的工程建设、验收发现的相当比例的问题,都与项目初期准备不充分有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初期工作的机制。一是务必提前动手规划,土地治理项目规律性很强,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政策性变化,项目县不能等上级项目规模、指标确定再动手,要在年中就着手选择下一年度项目区位置,在秋季即开始第二年项目的前期设计工作。二是务必让农民高度参与,做实、做深、做细勘察设计工作,项目勘察设计人员要与项目村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深入田间,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设计落实具体工程位置、数量。在完成项目规划图后,要把设计方案分发给项目区的每个村,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对有异议的工程,重新实地踏查,修正设计,确保每一项工程科学实用,群众满意。三是规划设计完成后实行专家评审制,组织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专家对规划设计标准进行审查,根据专家意见作出修改调整,使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2、强化项目工程管理和监管体制,保证工程质量。一是要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做到纵向全过程、横向全系统、意识全方位、时间全控制。特别是县级农业开发部门更要精心组织安排,严格落实项目工程管理责任制,单位领导和技术负责人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监管到位、奖罚分明。二是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监管。要严格把好三个关口:首先严把材料的进货检验关。凡建设工程材料均需经开发部门和工程监理同意才能用于工程,确保材料合格。其次要严把作业指导关,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认真指导施工人员作业,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规范和作业指导要求进行施工,做到一次成优。第三要严把施工工序关,监理人员要认真做好过程控制,上道工序未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不得因为抢工期,而姑息迁就、简化程序。第四要加强对监理部门的监管。针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土建工程类型多、数量大、造价低、位置分散的特点,农开部门要经常督促检查所委托的专业监理部门的工作,确保其对土建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有效监理。各县农开办要对整个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实行社会监理,安排项目区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现场跟踪监督,全面提高项目工程质量。
2、加强宣传,减轻实施项目的难度。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让农民知道开发项目由国家投入,农民参与,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完成后都归农民所有。让农业开发政策家喻户晓,工程建设人人皆知,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农业开发项目的建设,服从规划,自觉筹资投劳,自觉监督工程质量,使社会各方面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3、创新思路建立健全管护机制。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建成的项目工程越来越多,为保证项目工程的正常运转,长期发挥项目效益,乡村要成立管护组织、制定项目区配套工程设施管理办法及
农田防护林管理办法,采取集体和个人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护,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正常运行,发挥效益。及时与项目乡镇、项目村办理产权移交手续,明晰项目产权,确定管护主体,每项工程做到管护责任到人头。市县农开办要建立建后项目跟踪调查制度,建后跟踪调查不仅能有效反映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项目工程的管护情况,为上级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督促产权单位加大管护力度,进一步完善项目工程的管护,使项目工程能长久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