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海洋占据了其中的70.8%,即3.61亿平方公里。认识海洋是海洋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海洋安全的基础工作,而海洋综合考察船是认识海洋的必要工具,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均将海洋科学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都在陆续建造大型、现代化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我国的海洋科研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项目简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以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为主线,面向海洋开发从浅海向深海发展的需求,发展海洋安全环境保障、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海底资源勘探和深海研究等方面的科学技术。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科研能力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其装备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海洋科技实力。
综合考察船将以“公管共用、专业运行”的新模式进行管理。“公管共用”指打破部门所有制,实现资源共享,为全国海洋科技界提供海洋考察与研究的公用平台,最大限度的发挥科学考察船和大型仪器装备的使用效率,满足海洋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需求。“专业运行”指综合考察船建成初期由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负责专业运行。为探索和促进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新管理模式,中科院从2004年开始,已先后4次组织和实施了面向全国开放的、免费的“开放共享航次”,组建了全国性的开放共享航次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共享”机制和原则,为新建综合考察船的运行管理积累经验。
经过充分协商,综合考察船建设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申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为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共建单位。
国内外动态
截止上个世纪末,世界上有49个国家拥有自己的海洋科学考察船队,总数量超过500艘。海洋科学考察船数量居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105艘,日本93艘,俄罗斯87艘,英国25艘,德国19艘,中国15艘,法国14艘,荷兰和乌克兰均为13艘,韩国和加拿大均为12艘。
美国拥有世界上装备最先进、船只数量最多的海洋科学考察船队。仅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就拥有4艘海洋科学考察船,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执行海洋科学综合考察任务,其中的Atlantis和Knorr考察船可搭载人深潜器。
欧洲一直是全球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法国的海洋研究与开发中心(IFREMER)拥有7艘海洋科学考察船,其中4艘能够执行远洋科学考察任务。英国拥有4000吨级和3000吨级2艘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新建的5000吨级“JAMES COOK”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目标是保证英国科学家继续在国际海洋科研活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新建的3000吨级“MARIAS.MERIAN”号新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探测范围可达全球任何海域。
亚洲的印度2007年建成一艘5000吨级的“SAGAR NIDHI”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装备了“揽控水下潜器(ROV)”和“自治潜器(AUV)”及水下采矿和浅海调查等设备。
中国现有15艘海洋科学考察船,占世界总数(537艘)的2.8%,在吨位上适合深海洋区的海洋科学考察船有9艘,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建造的。3000吨级以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仅有3艘:上世纪90年代后建造的教学实习船“东方红2号”(中国海洋大学管理),购进的极地考察运输船“雪龙”号(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管理)和“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中国大洋协会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海洋科学考察船几乎不具备操纵深潜器进行海底探测与取样的能力,只是不同学科共同利用的简单平台,难以实现海洋多参数实时同步观测和系统综合集成,与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地位和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极不相称。
建设目标
新建综合考察船为4000吨级,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观测能力,技术水平和考察能力达到国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综合考察船同等水平。综合考察船具有能够在西太平洋及其周边海域关系国家重大利益和权益的重点海区,进行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的能力,为国家急需解决的海洋资源、能源、国防安全、减轻自然灾害中的重大海洋科技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同时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研究计划,增强我国海洋科技在国际海洋研究中的影响提供先进的探测研究平台。建成后将重点完成西太平洋及其周边海域的物理海洋、海洋地质、生物与生态、大气等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同时它将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研究计划,特别是进行深海远洋科学探索研究提供先进的探测研究平台。
该船是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船队的主力船之一,与现有和将建的综合考察船、专业调查船相互补充配合,逐步形成我国海洋探测调查的完整体系,为各类专业考察提供基础科学资料和综合环境信息,提高专业科学考察的效率。
建设内容
新建综合考察船将由船体、动力系统、电力系统、操控支撑系统、探测系统、船载实验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和陆基支撑系统8个系统组成(如图《建设系统》所示)。综合考虑船载设备、实验空间需求和船舶承载力、续航力要求以及安全节能,船舶吨位定为4000吨级,续航力为15000海里、自持力为60天,具有全球航行和全天候探测能力;采用国际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具备0―18节的无级变速,并具有2级标准的动力定位功能;采用先进的减振降噪措施,具有良好的“声寂静性”。
在船载探测与实验系统方面,为了向国家提供海域划界谈判的可靠科学证据和进行深水油气资源与海底环境探测,综合考察船将配备深水多波束测深仪、无人缆控深潜器(ROV)、多道数字地震仪和浅地层剖面仪、重力磁力测量仪和重力活塞取样系统等先进的海底探测设备,并附以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大型甲板收放装置和专用绞车。为满足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研究的需求,配备国际先进的综合性海洋、大气一体化同步立体探测系统和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在此基础上,为开展有效的公海渔业新渔场探查和渔业资源蕴藏量评估,综合考察船将配备渔业资源回声探测―记分系统、渔业资源拖网取样系统和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探测系统。
建设基础
国在造船技术、机械设备、海洋调查设备研制和通讯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建造高性能船舶的能力,为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新建综合考察船对船型设计、动力性能、设备集成、甲板机械以及通讯、信息管理等方面有较高技术要求。这些技术可通过国际合作完成,进一步提高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新建综合考察船拟配备的部分海洋探测设备在国内已有研制基地,如6000米水下机器人、走航式多普勒声学流速剖面仪(ADCP)、多种浮标和潜标、数字化卫星、浮标声接收系统、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等设备。部分探测设备需从国外进口。
工程进展
2007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正式发文,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建议书进行批复,标志着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在国家正式立项启动建设。
2008年3月14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用户研讨会在海洋研究所召开,来自全国20余个涉海单位的3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项目工程经理部副总经理李铁刚介绍了“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可行性研究建设方案,与会专家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细致讨论,并就相关问题发表了各自观点,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最后,经专家对可行性研究建设方案认真研讨,形成会议纪要,并建议尽快完善可研报告,提交国家审核。
2008年3月30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可研方案专家咨询会在海洋研究所召开,项目共建单位、国内相关技术优势单位、船级社和部分用户单位专家28人参加了会议。工程经理部副总经理于建军介绍了船载设备的建设方案和重点咨询的三个关键技术问题。专家组在听取了汇报后,围绕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方案和部分关键技术难点展开了讨论,专家们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献计献策,并最终形成书面意见。
2008年8月12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听取了项目工程经理部关于“2008年工作进展及下半年工作计划”和“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汇报,并审议了有关材料。会议充分肯定了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法人单位和共建单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研讨和调研,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要求,形成了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会议要求工程经理部制定明确详细的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加快建设工作进度。
2008年10月13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北京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估。中科院资环局、计划财务局、教育部科技司的领导,以及工程经理部人员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听取了工程经理部所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汇报,并审阅了相关材料,就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科学目标与工程目标、建设内容和技术方案、建设投资和组织管理与运行模式等进行了提问,并提出了很多建议
2008年11月20日,工程经理部在海洋所组织召开了“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初步设计方案研讨会,项目建设法人单位和共建单位的船舶及设备专家,设计单位船体、轮机、舾装、电气等系统设计专家共近6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由设计专家对各系统初步设计情况进行全面介绍,而后分船体、舾装、轮机和电气小组分别对初步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了详细、深入研讨,并形成了小组讨论意见。
2009年4月15日至16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初步设计方案国际研讨会在中科院海洋所召开。会议进行了总体设计方案研讨和专题技术研讨(分别针对船型、船舶抗风浪能力、船舶总体布局,船舶实验系统、操控支撑系统,船舶推进方式、船舶机电,专用设备及特种装置和海上作业方式,船舶空调、船舶噪声与振动,船舶舾装与内装、消防救生、防污染,通导系统、网络系统,共七个专题进行了研讨)。
2009年5月15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设计合同签字仪式在上海举行。项目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船舶设计中标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参加了签字仪式。设计合同的签订,标志着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已进入全面设计阶段,项目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与共建单位一起,积极配合设计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包括初步方案报告和初步概算的编制)、详细设计和技术文件的编制等工作。
2009年8月4日, 中国科学院基本建设局和计划财务局于在北京组织专家对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进行了评审。评审会由中国科学院基本建设局孔繁文局长主持,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资环局和教育部科技司等项目主管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和部署,项目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建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和项目设计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的负责人以及项目经理部和设计组主要成员参加了会议。评审专家组通过了对《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报告》的评审。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通过评审,标志着项目全面进入建造阶段。
2009年8月5日,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科发建复字[2009]57号),经专家组审核,同意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的初步设计及概算。这是该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项目建设工程已全面开展。
2009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组织专家对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外部评审。专家评审组认为:该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合理,技术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当代国际同类海洋科学考察船的先进水平,满足当今海洋科学考察的需要;船型和主尺度设计合理,总体布置充分考虑了海上科考与实验需求的作业空间和流程,满足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并且为未来发展留有拓展和改装的空间;采用吊舱式(POD)电力推进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科考船对操控性和声寂性的特殊要求;电站系统的选择满足科考船运行经济性和未来功能拓展的需求;操控支撑系统及船载探测与实验系统的配置和布局充分考虑了其合理性、系统性、先进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深海考察作业的需求。
2009年11月26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造监理合同签字仪式在青岛举行。签字仪式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工程经理部副经理李铁刚主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工程经理部经理孙松和中国船级社实业公司南京分公司总经理胡明分别致辞,双方表示将紧密配合,做好海洋科学考察船建造监理工作,实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的建设目标。孙松所长和胡明经理共同签署了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建造监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