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著长篇小说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又译露西·莫德·蒙格玛利)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04年。
内容简介
在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上,未娶未嫁的兄妹马修和玛丽拉(一译马瑞拉)住在一栋有着绿山墙的房子里,随着年事渐渐转高,准备去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便于将来替他们打理农庄上的活计,可是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了一个满头红发、满脸雀斑,又喋喋不休的女孩儿安妮,一天的相处后,马修和玛丽拉决定留下这个能说会道的女孩儿。后来这对兄妹发现安妮生性倔强勤恳、活泼乐观、酷爱幻想、待人真诚;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频繁地闯一些无伤大雅的祸,让人不忍责难,反而忍俊不禁。她不似任何意义上的传统女孩儿,从此马修兄妹刻板的生活被彻底颠覆了。安妮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略带叛逆的个性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聪明勤奋,很快就在学校崭露头角,并赢得了上大学的奖学金;然而她知恩图报,当马修突然去世,绿山墙农庄面临困境时,她毅然放弃去远处女王学院上大学的机会,在附近当了教师,以便照顾年迈体弱的玛丽拉。
作品目录
译林出版社 译者: 郭萍萍 版本
第一章 雷切尔·林德太太大吃一惊
第二章 马修·卡思伯特大吃一惊
第三章 马瑞拉·卡思伯特大吃一惊
第四章 绿山墙的早晨
第五章 安妮的过去
第六章 马瑞拉的决定
第七章 安妮的祈祷词
第八章 新的开始
第九章 雷切尔·林德太太惊恐万分
第十章 安妮的道歉
第十一章 安妮对主日学校的印象
第十二章 郑重的誓言与承诺
第十三章 期待的喜悦
第十四章 安妮的招供
第十五章 小学校中的大风波
第十六章 戴安娜应邀参加茶会,却遭遇不幸
第十七章 生活中的新乐趣
第十八章 安妮赶去营救
第十九章 一场音乐会,一场灾难,一次坦白
第二十章 误入歧途的出色想象力
第二十一章 另类调味品
第二十二章 安妮应邀参加茶会
第二十三章 安妮在打拼中惨遭失败
第二十四章 斯泰西小姐和她的学生们举办一场音乐会
第二十五章 马修坚持要做泡泡袖
第二十六章 故事会的成立
第二十七章 虚荣心与精神上的苦恼
第二十八章 不幸的百合少女
第二十九章 安妮生活中值得纪念的一件事
第三十章 女王班的成立
第三十一章 百川归海
第三十二章 发榜之日
第三十三章 饭店音乐会
第三十四章 女王学院的一名女生
第三十五章 女王学院的冬天
第三十六章 光荣与梦想
第三十七章 终结者的名字叫死神
第三十八章 峰回路转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加拿大处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时期。而爱德华岛王子岛是加拿大面积最小、人最少、人口密度最小的一省。小说中的阿冯利村是该岛上的一个小村庄,地处偏僻,交通极度不方便。村里的居民经济生活状况大都不理想。蒙哥马利用女性的笔触描绘出了岛上安详和谐的田园生活与壮丽的海洋景观,一方面可以看出该岛生态环境好,未被污染;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此地偏僻落后,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之风还未吹到小山村。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民生结构的原朴性几乎还没受到太大破坏。
创作历程
蒙哥马利嫁为人妇的时候,已经是颇有名望的作家了。她的创作秘诀出自每日琐碎的家务,在她的围裙口袋里总是有一个小本本,灵感乍现,立刻记录。在一次浏览小本本的时候,她发现了这样一条消息引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一对年迈的夫妇向孤儿院申请领养一个男孩,阴差阳错,一个女孩被送了过来”。正是从这只言片语中,蒙哥马利整合出了她的第一本小说,并于1908年出版为《绿山墙的安妮》。
人物介绍
安妮·雪莉
一个红头发扎着两条小辫子又瘦又小的女孩,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还长着一脸雀斑。年幼丧母,不久,父亲也离开了人世。几次波折,她阴差阳错地被爱德华王子岛上的一对老兄妹收养,从此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喜欢幻想,并且想象力非常丰富,热爱大自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嘴也经常管不住,也常因此而做错事。爱美的天性也经常闹出笑话。为人直率,善良,勤劳,很珍惜自己的友谊。并为自己取名为科迪莉亚·雪莉。
与以往那些单一的、苍白的道德说教式的寓言和童话形象不同,在安妮身上找不到白雪公主那样的单纯,不会不经意间就落入阴谋者的陷阱而不自知,最终也不需要王子的救助,她也没有灰姑娘那样的天生丽质和幸运,她普通得就像个邻家女孩,对自己的外形总是很不自信,有时甚至是极度绝望,尤其是那头无法改变的红发——“胡萝卜须”。然而,由于她就是我们身边的女孩,人们就爱她那种富有灵气的生命活力。她的生命力如此健康蓬勃,到处绽放爱和梦想的花朵,几乎到了奢侈的地步。对于她来说,每一天都有新的期盼,新的惊喜。她不怕盼望落空,因为她已经从盼望中享受了一半的喜悦。她生活在用想象力创造的美丽世界中,看见五月花,她觉得自己身在天堂,看见了去年枯萎的花朵的灵魂。
戴安娜·巴里
安妮的最好的朋友,有一头漂亮的黑发和黑眼睛,善良,开朗,漂亮。充满热情,是安妮的知心朋友。她和安妮一样,十分珍惜她们的友谊,与安妮几乎形影不离。但是,由于安妮要去奎因学院上学,这两个好朋友分别过一段时间。
马修·卡斯伯特
绿山墙农舍的主人,性格内向,不敢与马瑞拉和林德太太以外的女人说话。但却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是第一个发现“女孩调包事件”的人,却不忍心把实话告诉眼前这个对“新家”充满了希望和幻想的红头发小姑娘知道。后来,也是在他的坚持下,才最终把安妮留在了绿山墙农舍。很宠爱安妮,在他眼中,安妮是个非常非常好的小姑娘。是安妮在这世上最像亲人的亲人,安妮自己也曾对玛丽拉说过“如果是马修的话,他一定能明白”这样的话。在《绿山墙的安妮》的最后,因为存有一生积蓄的银行倒闭,死于心脏病发。
玛丽拉·卡斯伯特
也译作玛瑞拉,马修·卡斯伯特的妹妹,绿山墙农舍的女主人。脾气与马修截然不同,玛丽拉是个古板严肃的人,对安妮的爱只在最深处体现。对安妮的教育十分严格,有时候甚至有点过分了,但心里却是很喜欢这个喋喋不休喜欢幻想的小家伙。安妮去奎因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个晚上,玛丽拉因为想念安妮而痛哭流涕。因为爱她,所以害怕自己会过于放纵她,就不自觉地变得十分严厉。
基尔伯特·布莱斯
在安妮童年的时候,因为基尔伯特开了个玩笑,管安妮叫“胡萝卜”俩人发生争执。安妮发誓要一辈子讨厌他,而基尔伯特却喜欢上了这个特别的红头发姑娘。后来,由于他把职教本校的机会让给了安妮,两人关系和解。在安妮大学的时候,他们是校友。《女大学生安妮》的最后,安妮听说基尔伯特患了重病并且可能会死掉,才终于发现,自己一直爱的是基尔伯特。最后,基尔伯特听到了安妮已经拒绝了罗伊·贾德纳的求婚的消息,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两人最终在一起了,并且订下了婚约。《风吹白杨的安妮》中安妮在夏缘镇当校长的时候,吉尔伯特在雷德蒙德继续深造,两人通过信件交谈。当然,在《梦中小屋的安妮》里,两人结婚了。以后的故事中,他们有了孩子,在《壁炉山庄的安妮》里提到。《彩虹幽谷》是安妮对孩子的教导以及壁炉山庄的孩子和新来的牧师一家的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最后的《壁炉山庄的安妮》,是安妮一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以小女儿Rilla的口吻和第三方叙述来写的。
雷切尔·林德
卡斯伯特兄妹的老邻居、好朋友。是一个很传统的英国式妇女(那时候的加拿大完全沿袭英国的风俗习惯)。很喜欢留意别人的事情,书中原话:“如果要从林德太太家门前经过而不适当地注重体面与礼节的话,就无法从林德太太那敏锐的目光下逃脱。此时,林德太太正端坐在窗前,犀利的目光监视着外面的世界,从小溪到顽童,无论发现任何不同寻常的事情,她都要想办法探个究竟,不然就无法安心。”因此,刚开始与安妮相处时,两个人闹了不少的矛盾,但最后都冰释前嫌了。在《女大学生安妮》的时候,还搬到绿山墙农舍住了。
鲁比·吉里斯
是安妮的好朋友,长得很漂亮,金色的头发,碧蓝色的眼睛,活力十足,爱讨论漂亮衣服与男孩。
阿兰太太
牧师的夫人,是安妮非常喜欢的一位夫人,她很和善又很漂亮,曾经在安妮伤心时给予安慰和开导。她还经常教导安妮,是安妮的另一位知心朋友,也是安妮的良师益友。
乔西·帕伊
一位很毒舌的女孩子,经常嘲笑安妮,在安妮不小心把头发染成绿色而不得不剪掉后,嘲笑安妮蠢得像个稻草人,有一次甚至害得安妮挫伤脚骨,性格有些自私,不和善,喜欢嘲笑,讥讽别人,甚至和安妮在大学时,被冠以“全学园嘴巴最损”。
简·安德鲁斯
也是安妮的朋友,曾和鲁比一起参加过安妮的故事会,是一位很严谨的姑娘,学习很好。
菲利普斯老师
安妮的小学老师,因为吉尔伯特的嘲笑,导致师生的关系变差。但到了后来,师生的关系又恢复了。六月,菲利普斯老师离开了安妮的学校。
斯蒂茜老师
菲利普斯老师离开安妮的学校后,由斯蒂茜老师给他们上课。当安妮他们快毕业时,斯泰西老师组建了一个去女王学院的女王班。在毕业考试上,安妮考上了奎因学院,斯蒂茜老师返回家乡后安妮把她的照片摆在卧室里。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成长小说,从主人公安妮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窥知作者超越所处时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共同体;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与万物构成密不可分的生命之网,人应当平等地对待其他生物;人与人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摆脱面临的各种危机,获得幸福的人生,并建设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一种“可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由社会”。
安妮的经历是每一个人都要走过的人生过程——成长、求学、恋爱、结婚、生子、工作。在这一意义上说,《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供少男少女们阅读的成长小说,指导他们像安妮那样用热情、纯真、坚韧和坦诚去而对生活中的困苦与磨难,以乐观开朗的人生观去追求人世间比金钱财富、名誉地位更宝贵的东西;教育他们热爱人和自然,从大自然中、从想象中寻找快乐和满足,敞开心胸去体会世界的美好与生活的喜悦,用活泼自然的心灵,照亮自己和周围的人们;教会他们如何在缺乏关爱和足够的物质生活条件的逆境中坚强地站起来,敢于拥有满载希望和理想的翅膀,化期待为前进的动力,用知识和修养来充实自己,用无尽的想象滋润自己的生活、造就自己的人格,使人生焕发出智能的光辉。
对于成年读者,通过切身体验安妮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可以领会安妮的人格魅力,从中获得教益并进而反省自己的人生。在当今这个崇拜物质财富、人与自然越来越疏离、日益抱怨生活压力沉重并呼唤“人性”和“良知”的时代,人们应该思考如何不被周围的浑浊世界所同化,在任何境遇下都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希望,以达观和善良拯救自己,以安妮那种宽厚豁达的心志,乐观而执著地奋斗一进取、追求理想;像安妮那样保持一颗对世界充满热情的心,找回感受亲情、友情和爱情之快乐的能力,做一个更贴近自然、贴近自我、真正拥有幸福感的人。
艺术特色
蒙哥马利在写《绿山墙的安妮》时,并没有使用多么特别的手法,她只是选取了贴近生活的、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的喜剧性事件,运用传统的儿童文学中最常见的生动的儿童语言及动作的描写,同时加以典型的环境衬托。但是,正是这些传统写作手法的成功结合,使这部作品成了一部闻名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也使“安妮”成为了“继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在这部小说中,蒙哥马利用精练、清新的语言,把山水花草生动地描绘出来,有景有情,既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又满足了儿童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小说借助安妮的眼睛,把优美异常的自然环境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欢喜的白路”上雪白的馥郁芬芳的苹果花;枝头下面,不知不觉来临的紫色的黄昏;格林·盖布鲁兹如油画一般的早晨;成千上万朵紫花地丁怒放的“紫花地丁渊”;弥漫着自然迷人气息、流动着百鸟争鸣时优美旋律的“桦树道”……作者毫不吝惜地用笔墨写出了一个仙境一样的格林·盖布鲁兹。安妮生活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难怪会常常“快乐得像妖精”。读者读到这些,也会不知不觉陶醉其中。而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自世界各地慕名来到爱德华王子岛,去追寻小说中安妮踏过的足迹。
作品影响
蒙哥马利在30岁时创作的《绿山墙的安妮》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一年中重印6次。千百万崇拜者的信如雪片般飞到爱德华王子岛的女作家家中,蒙哥马利由此而受世人瞩目。在马克·吐温的鼓励下,她又创作了另外七部关于安妮的小说,由此构成“安妮系列小说”。
在加拿大,到该书出版当年的9月中旬,它已经推出四版;到11月底共推出6版。1909年5月,其英国版也印行了15版。1914年,佩奇公司发行了“普及版”,第一次印刷量便为15万册。此后,《绿山墙》被译成50多种语言出版,持续发行5000多万册,并多次被改编成音乐剧、舞台剧以及影视剧。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它作为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曾让两位英国首相都为之着迷。
《绿山墙的安妮》在加、美、英、法、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拍成电视剧。
中国自1987年出版了第一个汉语译本后,一段时期内并没有形成很大影响。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突然掀起了安妮热,从2000年到2010年共出版《绿山墙》各种中国版本30多种,其中英文版本6种,普通汉译本11种,导读中译本2种,插图中译本10种。仅2009年一年出版的《绿山墙》各种版本便多达十种。
由于该书的世界性影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国游客慕名前往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探访安妮的足迹。
作品评价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
学者周国平:“安妮拥有两种极其宝贵的财富,一是对生活的惊奇感;二是充满乐观精神的想象力。”
作者简介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Lucy Maud Montgomery,1874—1942),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马利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她16岁时创作的小说被刊登在当地一家报纸的头版,广受好评。《绿山墙的安妮》创作于1904年,1908年出版,很快就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并风靡全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21:2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