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导则》是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导则。本导则用于指导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并可供其他
建设工程的
绿色施工参考。
发布背景
关于印发《绿色施工导则》的通知
建质[2007]223 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现将《绿色施工导则》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工程质量
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二○○七年九月十日
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
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全面实施
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责任。
本导则用于指导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并可供其他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参考。
目录
1 总则
3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
4 绿色施工要点
6 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
内容
1总则
1.1 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全面实施
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1.2 本导则用于指导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并可供其他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参考。
1.3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
科学管理和
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1.4
绿色施工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
环境效益的统一。
1.5 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1.6 运用
ISO14000和ISO18000
管理体系,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1.7 鼓励各地区开展绿色施工的政策与
技术研究,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推行应用示范工程。
2.1 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
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
2.2 实施绿色施工,应对施工策划、
材料采购、现场施工、
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
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3绿色施工总体框架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
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
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图1)。这六个方面涵盖了
绿色施工的
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
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的子集。
图1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略)
4绿色施工要点
4.1 绿色
施工管理主要包括
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
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4.1.1 组织管理
1、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
管理制度与目标。
2、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
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4.1.2 规划管理
1、编制绿色
施工方案。该方案应在
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2、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
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
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
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
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4.1.3 实施管理
1、
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
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
施工准备、
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2、应结合
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
3、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4.1.4 评价管理
1、对照本导则的
指标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
2、成立专家评估小组,对绿色施工方案、
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
4.1.5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1、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
职业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
职业健康。
2、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
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
3、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
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等管理,明显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4.2 环境保护技术要点
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
2、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
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3、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
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
防护措施;高层或
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
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
4、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5、构筑物机械拆除前,做好扬尘
控制计划。可采取清理积尘、拆除体洒水、设置隔档等措施。
6、构筑物爆破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用清理积尘、淋湿地面、预湿墙体、屋面敷
水袋、楼面蓄水、建筑外设高压喷雾状水系统、搭设防尘排栅和直升机投水弹等综合降尘。选择风力小的天气进行
爆破作业。
7、在场界四周隔档高度位置测得的大气
总悬浮颗粒物(
TSP)
月平均浓度与城市
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3。
1、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
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的规定。
2、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90)。
3、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
4.2.3 光污染控制
1、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
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4.2.4 水污染控制
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
2、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
沉淀池、
隔油池、化粪池等。
3、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
4、保护
地下水环境。采用
隔水性能好的
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当
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5、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
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1、保护地表环境,防止
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
裸土,及时覆盖
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
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
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
2、
沉淀池、
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
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
3、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
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
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先前开发地区种植当地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
土壤侵蚀。
4.2.6 建筑垃圾控制
1、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如
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
2、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
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
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
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3、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
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
垃圾站,集中运出。
1、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地下各种设施,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2、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
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工作。
4、逐步开展
统计分析施工项目的CO2
排放量,以及各种不同植被和树种的CO2固定量的工作。
4.3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要点
4.3.1 节材措施
1、
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
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根据
施工进度、
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4、材料
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
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
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6、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7、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
1、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
动态控制。
结构工程使用
散装水泥。
2、推广使用
高强钢筋和
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
3、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
4、优化钢筋配料和
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
5、优化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方法。大型钢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宜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减少方案的措施用材量。
6、采取
数字化技术,对
大体积混凝土、大跨度结构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4.3.3 围护材料
1、门窗、屋面、外墙等
围护结构选用
耐候性及
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
2、门窗采用密封性、保温隔热性能、隔音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
3、屋面材料、外墙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
4、当屋面或墙体等部位采用基层加设保温隔热系统的方式施工时,应选择高效节能、耐久性好的
保温隔热材料,以减小保温
隔热层的厚度及材料用量。
5、屋面或墙体等部位的保温隔热系统采用专用的
配套材料,以加强各层次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强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
耐久性。
6、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优选屋面或外墙的保温隔热材料系统和施工方式,例如
保温板粘贴、保温板干挂、聚氨酯硬泡喷涂、保温浆料涂抹等,以保证保温隔热效果,并减少材料浪费。
7、加强保温隔热系统与
围护结构的节点处理,尽量降低热桥效应。针对建筑物的不同部位保温隔热特点,选用不同的
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以做到经济适用。
1、贴面类材料在施工前,应进行总体排版策划,减少非整块材的数量。
3、
防水卷材、壁纸、油漆及各类涂料基层必须符合要求,避免
起皮、脱落。各类油漆及
粘结剂应随用随开启,不用时及时封闭。
5、木制品及木装饰用料、玻璃等各类板材等宜在工厂采购或定制。
4.3.5 周转材料
1、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
2、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
工程施工。
3、模板应以节约
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
4、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多层、
高层建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
模板支撑宜采用工具式支撑。
5、优化高层建筑的
外脚手架方案,采用整体提升、分段
悬挑等方案。
6、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
7、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工地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
使用率达到70%。
4.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1、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2、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3、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
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4、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
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5、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6、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
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
7、
大型工程的不同
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分包生活区,凡具备条件的应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
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纳入
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8、对
混凝土搅拌站点等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计量考核。施工现场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统。
4.4.2 非传统水源利用
1、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应收集雨水养护。
2、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宜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3、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
4、大型施工现场,尤其是雨量充沛地区的大型施工现场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充分收集自然降水用于施工和生活中适宜的部位。
5、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
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4.4.3 用水安全
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
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
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
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5 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4.5.1 节能措施
2、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
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3、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
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
纠正措施。
4、在
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
施工顺序、
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
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5、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
再生能源。
1、建立施工机械
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
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
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
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1、利用场地
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南方地区可根据需要在其外墙窗设遮阳设施。
2、临时设施宜采用
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合理配置采暖、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
节约用电。
1、
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
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
光控等
节能照明灯具。
2、
照明设计以满足
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
4.6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的技术要点
1、根据
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
临时设施,如临时加工厂、
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
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
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4.6.2 临时用地保护
1、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
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
自然生态环境。
2、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使用荒地、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红线外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
4.6.3 施工总平面布置
1、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
2、施工现场
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尽量靠近已有
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
运输距离。
3、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
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生活区与生产区应分开布置,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
4、施工现场围墙可采用连续封闭的轻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活动围挡,减少建筑垃圾,保护土地。
5、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
6、
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本期工程与下期工程),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
5.1施工方案应建立推广、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
管理办法。发展适合绿色施工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对落后的施工方案进行限制或淘汰,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
5.2 大力发展现场监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
环境参数检测技术、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
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
墙体材料中的
应用技术、新型模板及
脚手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3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
绿色施工的
虚拟现实技术、三维
建筑模型的
工程量自动统计、绿色
施工组织设计数据库建立与
应用系统、数字化工地、基于电子商务的建筑工程材料、设备与物流
管理系统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施工的各项指标。
6绿色施工的应用示范工程
我国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应通过试点和示范工程,总结经验,引导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和
统计制度,制订引导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政策,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