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极窄,左右鼻间鳞相接,左右眶上鳞相隔7~9枚小鳞,每侧鼻间鳞与眶上鳞之间相隔3枚小鳞。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形。颊鳞1,颞区鳞片平滑。上唇鳞8,均不入眶,第2枚高,入窝构成窝前鳞,窝前鳞与鼻鳞间有2枚小鳞相隔;第3枚较高,在眼正下方,与眼间有2枚小鳞相隔;第4枚最大;第5~8枚均较低。下唇鳞左13右12枚,第1对较宽而长,在颏鳞之后相接;前2对下唇鳞接第1对颔片,其后有两对较短而窄的颔片;再后还有3对小鳞相对排列,其后到第1腹鳞之间有5枚逐渐横向增宽的鳞片,它们及前述颔片与两侧下唇鳞之间相隔2~7列小鳞。背鳞25—25—18行,中段D1平滑,D2~5弱棱,其余棱强;腹鳞212;肛鳞完整;尾下鳞82/82+1。通身暗绿色,正背有一列暗褐色粗大逗点状斑,两侧还各有一行较小点斑;腹面有灰、白间杂的斑块头背色黑,有略呈“人”字形浅色细线纹。
栖息于雅鲁藏布江沿线水源附近较潮湿和多石块的灌木丛下。 Rao和Zhao(2005)于2004年8月1日18:30左右在墨脱县阿尼桥附近山谷间河流旁草地上的大石下发现一雌性个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研究团队于2011年5月下旬中午在墨脱县亚让村雅鲁藏布江边的大岩石堆附近(海拔约700m)发现一雄性个体。曾于2007年9月25日晚在西藏林芝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扎曲村(海拔2100m)采集到1号雌性个体,个体发现于村庄路旁一石墙中,墙外为耕地。
国内标本:缅北原矛头蝮雌性1条,卵8枚,2004年8月1日.采于经西藏汗密到墨脱县城途中的阿尼桥附近山谷河流旁的空旷草地蟠踞在巨石下方。标本保存在
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