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星龟
爬行纲动物
缅甸星龟,俗称“星龟、土陆龟”,是陆龟科象龟属的爬行动物。缅甸星龟成熟雌龟的背甲总长在26-30厘米之间,而雄龟的背甲则在15-18厘米之间,显然雌性个体要比雄性个体大。缅甸星龟壳甲形态较为狭长,背甲与腹甲上具有放射状花纹;背甲扁平不隆起,腹甲多呈淡雅的鹅黄色,其上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边缘两边每边只有11块缘盾,而其他的龟有12块;头及四肢呈现黄棕色,前脚布有粗大隆起的鳞片;没有颈盾;尾部的端未有角状物。
形态特征
缅甸星龟的体形较大,与一般龟相比,缅甸星龟没有颈盾,而且边缘两边每边只有11块的缘盾,而其他的龟有12块。尾部的端末有角状物。缅甸星龟头颈部呈黄色,头顶具鳞片。背甲椭圆形,呈绛红色,每块盾片上均有淡黄色六角形斑纹,斑纹左右对称,每边由3条淡黄色条纹组成,背甲前后缘略呈锯齿状。腹甲淡黄色,有对称大块褐色斑纹,腹甲后缘缺刻较深。四肢淡黄色,布满大小不一的鳞片,前肢5爪,后肢4爪。尾淡黄色,较短。
雌雄鉴别:一般成熟雌龟的背甲总长约26-30厘米,雄龟的背甲长度比雌龟小很多,约15-18厘米左右。雄龟体形细长,腹甲凹陷,尾粗、长,尾尖有角质钩。雌龟体型圆厚,腹甲平坦,尾短。
近种区别
缅旬星龟和印度星龟(Geochelone elegans)外形十分相近,最大的不同,在于龟壳辐射的纹路,印度星龟每个背甲的辐射纹路在八条或以上,而且腹甲亦有相同的辐射纹,但缅甸星龟背甲的辐射纹只有六条或以下,呈现十分对称的放射排列,不似印度星龟较为混乱的分布,而其腹甲则无辐射条纹,仅留下数个对称的块状黑片。缅甸星龟的龟甲可长至30厘米,其背甲扁平不隆起,头及四肢呈现黄棕色,前脚布有粗大隆起的鳞片,腹甲是黄色的,而且有着大块的三角形黑色斑点,而不像印度星龟的放射状黄线。缅甸星龟在体型上也和印度星龟相差无几,而且二者都以雌龟的体型较大。
生活习性
在野生环境中缅甸星龟喜栖息在较干燥的林地和山地灌木丛中。它们对红色敏感,喜欢在空气湿度较大的灌木林、草丛中栖息。缅甸星龟平时采食多肉的植物叶和果实为主,它们喜欢吃果类、多刺仙人掌、茎叶肥厚的植物和蓟。人工饲养可投喂各种新鲜的瓜果蔬菜。缅甸星龟喜暖怕寒,最适宜的生长繁殖温度在22-30℃。
分布范围
缅甸星龟主要分布在缅甸南部,中国有引种。
繁殖方式
每年7-8份是它们的交配季节,这时雄龟会试图将其他龟翻倒。完成交配的雌龟大约在每年2月产卵,雌龟产卵时,会寻找合适的地点,然后在土上撒尿以使土壤变得松软容易挖洞。产完卵后,雌龟就会走开。缅甸星龟产卵的数量少,一次只产2-5枚卵,龟卵通常只有5厘米大小,这些龟卵在29℃的温度下经 100天就会孵化出来。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0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种群现状
栖息地的过度利用开发以及人类捕捉它们作为食物和药物,使得缅甸星龟成为比放射陆龟马达加斯加陆龟更加濒危的物种,缅甸星龟在自然界的个体数可能少于250只(截至2013年),已属于极度濒危动物。
濒危原因
缅甸星龟栖息地受到人口扩张的影响,为了农业发展而焚烧森林,这些都使缅甸星龟的栖息地被人类过渡开发利用,人类还进行乱捕,使缅甸星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5 23:5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