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舞蹈历史悠久,具有古老的传统,中国《
新唐书》记载,9世纪初
骠国(即
缅甸)曾遣使
唐朝京都献
骠国乐的情景;
著名中国诗人
白居易的作品中也曾有生动的描绘。自11世纪
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在缅甸推崇佛教以来,被称为“万塔之城”的蒲甘,每建一塔即举行歌舞仪式庆祝。按民间传统举行的依、布施、庙会等佛教仪式活动中也普遍伴以舞蹈表演或群众性的歌舞活动。舞蹈随着宗教的普及而得到流传并不断发展。
缅甸舞蹈可分为两大类:古代戏剧舞蹈 是从缅甸傀儡戏、古典戏剧及阿迎舞等古典艺术中产生的。16世纪缅甸文坛上产生了“三十七神歌”后,在18世纪的贡榜王朝时,为每一神都编排了不同的舞蹈,形成了有系统的一整套神舞。通过民间的跳神、拜神活动的传播,发展成为宫廷傀儡戏。后来,傀儡戏中的一些节目和各种傀儡角色的不同的
舞蹈动作被大量移植到现代缅甸舞中。如拜神舞、仙人舞、拨罗舞、男女傀儡舞等。其中拜神舞改称为宫女舞,成为现代缅甸戏剧舞蹈演出时沿用的开场节目,傀儡舞中“傀儡步”、“傀儡爬跳”等成为现代缅甸舞的基本动作。
古典戏剧舞蹈除一部分是由流行于民间的
佛本生故事剧发展而来的以外,另一部分是18世纪从暹罗传入缅甸的宫廷剧经再创作而形成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宫廷剧中的舞蹈后来被称为“暹罗舞”,是现代缅甸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动作柔软、关节弯曲;舞姿、表情与节奏配合和谐;手脚造型对称;动作之间无骤然停顿,连绵不断,和缓从容,优雅柔婉。
缅甸民间舞以各种鼓舞为主。有瑞波大鼓、
长鼓、兄弟鼓(双鼓)、短鼓、
象脚鼓、
背鼓等鼓舞;它们大多产生于农事活动和宗教活动之中。此外,民间还流行表现各种神兽偶像的舞蹈。
缅甸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节日,如缅族、掸族的泼水节时,除专业团体的演出外,城乡普遍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比赛或庆祝表演活动。又如克钦族的木瑙盛会和克伦族过新年时,村民都要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