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蝽
昆虫纲动物
缘蝽是半翅目缘蝽科的昆虫动物。体狭长,黄褐色至黑褐色,被白色细绒毛。头在复眼前部呈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喙伸达中足基节间,头、胸部两侧的黄色光滑斑纹呈点斑状或消失。前翅膜片淡棕褐色,稍长于腹末;腹部侧接缘稍外露,黄黑相间。足与体同色,胫节中段色淡,后足腿节粗大,有黄斑,基部内侧无突起后,足胫节向背面弯曲,腹下散生许多不规则的小黑点。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5mm,宽3mm,体狭长,棕黄色。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复眼大且向两侧突出,黑色;单眼突起在后头,赭红色。触角4节,第4节长于第2、3节之和,第2节最短。前胸背板向前下倾,前缘具领,后缘呈2个弯曲,侧角刺状,表面及胸侧板密布疣点和刻点。头、胸两侧有光滑完整的带状黄色横条斑。后胸腹板后缘极窄,几乎成角状。腹部背面浅黄棕色,各节端部有黑色斑。后足腿节基部内侧有1个明显的突起,腿节腹面具一列黑刺,胫节稍弯曲,其腹面顶端具l齿,雄虫后足腿节粗大。臭腺道长向前弯曲,几乎达于后胸侧板前缘。前翅革片前缘的近端处稍向内弯,腹部第1节较其余节窄。卵半卵圆形,正面平坦,附着面弧状。初产时暗蓝色,渐变黑褐,近孵化时黑褐色或微显紫红。卵壳表面散生少量白粉,略具金属光泽。若虫一至四龄体似蚂蚁,腹部膨大,但第1腹节小。五龄狭长。一龄体长2.5-2.7mm,紫褐色或褐色,头大圆鼓。二龄体长4.2-4.4mm,头在眼前部分成三角形,眼后部变窄,复眼紫色,稍突出。三龄体长6.2-6.5mm,灰褐色。触角与体长相等。复眼突出,黑褐色。前翅芽初露。四龄体长9.1-9.8mm,灰褐色。触角短于体长。前翅芽达后胸后缘。五龄体长10-11.3mm,灰褐或黑褐色,前翅芽达第2腹节的中部。
生活习性
江西年生3代,以成虫在枯草丛中、树洞和屋檐下等处越冬。越冬成虫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至6月上旬产卵,5月下至6月下旬陆续死亡。第1代若虫5月上至6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6月中旬末至8月下旬孵化,7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上旬至10月下旬产卵。第3代若虫8月上旬末至11月初孵出,9月上旬至11月中旬羽化。成虫于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陆续越冬。成虫和若虫白天极为活泼,早晨和傍晚稍迟钝,阳光强烈时多栖息于寄主叶背。初孵若虫在卵壳上停息半天后,即开始取食。成虫交尾多在上午进行。卵多产于叶柄和叶背,少数产在叶面和嫩茎上,散生,偶聚产成行。每雌每次产卵5-14粒,多为7粒,一生可产卵14-35粒。
南瓜缘蝽
拉丁学名:Cores marginatus,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着全年可见,尤其是春季和夏季。体长12~16毫米,成虫身体细长,体色为灰褐色至红褐色不等,前胸背板较宽,到了末端几乎呈三角形。足部颜色很浅。头部触角之间有2个小刺。触角的最后节为褐色。腹部的边缘较宽,幼虫红棕色;触角颜色较深,很长(幼龄阶段很难测量);腹部背面有很大的腺体,幼虫越大该腺体就越明显。
南瓜缘蝽是一种欧洲西伯利亚的地区性物种。湿润的草地、清澈的瀑布边、花观察园里等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特别常见,适宜在各种环境中观察。生态大部分为杂食性,多栖息于常见的蓼科植物(酸模、蓼等)里。初冬时环境也会毁坏黑莓之类的水果。幼虫和成虫有时会成群聚集在寄主植物里。成虫冬天交配。卵产在寄主植物里,成虫能够越冬。
点蜂缘蝽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属半翅目,缘蝽科。别名白条蜂缘蝽、豆缘蝽。主要危害豆科植物,也危害水稻、麦类、高粱、玉米、甘薯、棉花、甘蔗、丝瓜等。
种群分布
分布在浙江、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防治方法
冬季结合积肥,清除田间枯枝落叶,铲去杂草,及时堆沤或焚烧,可消灭部分越冬成虫。在成虫、若虫为害期,可采用广谱性杀虫剂,按常规使用浓度喷洒,均有毒杀效果。
参考资料
[科普中国]-缘蝽.科普中国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13:4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