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状微束模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Bryant提出的模型
缨状微束模型(Tassal microbeam model),又称“两相结构模型”,是高分子典型结晶模型之一,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Bryant提出。
基本观点
缨状微束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在结晶高分子中,晶区和非晶区互相穿插,同时存在。在晶区中,分子链互相平行排列形成规整的结构,但晶区的尺寸很小(10nm左右),一根分子链可以同时穿过几个晶区和非晶区,晶区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规取向的;而在非晶区中,分子链的堆砌是完全无序的。
模型作用
根据缨状微束模型,晶区和非晶区是不可分的,因此这一模型可供解释结晶性聚合物中晶区非晶区的共存,并能说明低结晶度聚合物的实验结果。
但按照缨状微束模型,高分子的晶区和非晶区是不能分开的。而用苯蒸气腐蚀聚癸二酸乙二酯的球晶时,球晶中的非晶部分被慢慢抽提出来,而残余的介晶部分呈球形发射状态证明高分子的非晶部分和结晶部分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的。高分子单晶体的发现更是这个模型所不能解释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分子结晶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两相结构模型逐渐被新的结构模型所取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2 20:27
目录
概述
基本观点
模型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