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松是指
铸件最后
凝固的区域没有得到
液态金属或合金的补缩形成分散和细小的缩孔。常分散在铸件壁厚的轴线区域、厚大部位、冒口根部和内浇口附近。当缩松与缩孔容积相同时,缩松的分布面积要比缩孔大得多。缩松隐藏于铸件的内部,外观上不易被发现。
分类分布
缩松按其形态分为宏观缩松(简称缩松)和微观缩松(显微缩松)两类。 缩松多出现于结晶温度范围较宽的合金中,常分布在铸件壁的轴线区域、缩孔附近或铸件厚壁的中心部位(见图1)。显微缩松则在各种合金铸件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般出现在枝晶间和分枝之间,与微观气孔难以区分,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铸件中存在的任何形态的缩孔和缩松,都会减小铸件的受力面积,在缩孔和缩松的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使铸件的力学性能显著降低。此外,缩孔和缩松还会降低铸件的气密性和物理、化学性能。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止。
形成机理
铸件凝固后期,在其最后凝固部分的残余金属液中,温度梯度小,使其按同时凝固原则凝固,即在金属液中出现许多细小的晶粒,在晶粒长大互相连接后,将剩余的金属液分割成互不相通的小熔池,这些小熔池在进一步冷却和凝固时得不到液体的补缩,会产生许多细小的孔洞,即缩松。
缩松的形成
当合金结晶温度范围较宽时,在铸件表面结壳后,内部有一个较宽的液、固两相共存的
凝固区域。继续凝固,固相不断增多。凝固后期,先生成的树枝晶相互接触,将合金液分割成许多小的封闭区域,当封闭区域内合金液凝固收缩得不到补充时,就形成了缩松。
缩松可以看成为许多分散的小缩孔,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愈宽,愈易形成缩松。缩松一般出现在铸件壁的轴线区域、热节处、冒口根部和内浇口附近,也常分布在集中缩孔的下方。
形成原因
金属液在型壳内
凝固时,当合金凝固温度范围较大就会形成较宽的凝固区域,在凝固区域内是按“体积凝固”方式进行凝固。即在该区域内同时形成晶核并长大。到凝固后期,固相比例大,枝晶生长连成
骨架,把未凝金属液分割成孤立的或近乎孤立的小熔池,这些金属液凝固时就难以得到补缩。从而形成了许多细小、分散的小孔,称为缩松。
同时,由于分枝间隙与晶界是溶质富集区域,枝晶界面或夹杂正是气泡形核的有利部位,一旦气泡形核、生长,亦容易形成弥散性气孔,即析出气孔。这种气孔往往与缩松同时存在。因此,对内部质量及可靠性要求特别高的优质铸件,防止缩松时亦不可不重视金属液气体含量及其析出的影响。铸造凝固温度范围宽的合金时,其铸件容易出现缩松。
影响因素
影响缩孔与缩松的因素
根据缩孔与缩松的形成机理可知,铸件中的
缩孔与缩松是在铸件外表开始凝固形成
薄层硬壳至铸件中心凝固完毕时期内形成的,它们的体积是熔体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与其固态收缩的差值。因此,缩孔与缩松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金属性质
金属熔体的液态体收缩系数和液态及凝固的收缩率越大,缩孔和缩松的容积越大。而金属的固态收缩系数越大,缩孔及缩松的容积越小,其形成的趋势也越小。
2.铸型条件
铸型的激冷能力越强,缩孔及缩松的容积越小。因为铸型的激冷能力强,易造成浇注与凝固几乎同时进行的条件,使金属收缩在较大程度上被后注金属液所填充,实际发生收缩的
液态金属量减少。
3.浇注条件
浇注温度越高,金属的液态收缩越大,缩孔的容积越大。但是,在具有冒口的条件下,高的浇注温度有助于提高冒口的补缩能力而减小缩孔的容积。浇注速度越缓慢,浇注时问越长,缩孔容积越小。
4.铸件尺寸
铸件壁厚尺寸越大,形成缩孔和缩松的趋势越大。因为在铸件表层凝固后,厚壁铸件内部的金属液温度很高,液态收缩量很大,导致缩孔及缩松的容积较大。
5.补缩压力
在凝固过程中施加补缩压力,可有效减小缩孔及缩松形成的趋势。
防止方法
缩孔和缩松的防止方法
防止缩孔和缩松产生的方法主要从
合金性质、铸型条件、
铸造工艺及铸件结构四个方面考虑。
(1)合金性质
1)在使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取结晶温度窄的合金成分。例如,对于灰铸铁及球墨铸铁,力求将化学成分选定在共晶点附近,以利于减小或消除铸件的缩孔和缩松。
2)有效地控制熔炼过程,采用冶金性能良好的液态合金。
(2)铸型条件壁的迁移和大小
铸型刚度因造型的紧实率及铸型种类的不同而异,应根据铸件的技术要求及实际生产情况合理地选择铸型,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铸型刚度,改善铸型的
散热条件。
(3)铸造工艺 合理的铸造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缩孔和缩松。
1)合理地采取浇注系统的引入位置及浇注工艺,综合利用冒口、冷铁和补贴,以及在浇口杯和冒口上加发热剂、保温剂。
2)采取合理的熔炼工艺,减少金属中气体及氧化物,提高其流动性和补缩能力。
3)将铸型置于压力罐中,浇注后迅速关闭浇注孔,使铸件在压力下凝固,可以消除显微缩松合理改进铸件结构。
(4)铸件结构
合理改进铸件结构,力求壁厚均匀,减小热节,或使铸件壁厚变化有利于同时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