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纹红土(patterned red earth,patterned red soil)又称蠕虫状红土(vermicular red earth,myrmekitic red earth),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横断山脉以东地区。
带有白色如指状、管状、虫状或黄白色交织网纹的红色粘土。由于干湿气候的交替,红色
粘土层长期受氧化还原交替作用的影响。还原部分粘土层中的铁质沿裂隙下移而使这部分粘土褪色成白色(白色为纯水铝石Al2O3·H2O),部分粘土层中的铁质发生水化使这部分粘土变成黄色,因而见白色及黄色网纹夹杂于红色粘土层中。网纹红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
其赤铁矿的含量较高,
磁赤铁矿的含量较上覆均质红土或黄棕色土低,揭示了网纹红土形成于中国南方一个极端湿润期,长期剧烈的水分活动导致均质红土中磁赤铁矿的溶解和铁质的流失,同时较强的成土作用使强磁性的磁赤铁矿向弱磁性的赤铁矿转化,从而导致网纹红土的磁化率比上覆均质红土或黄棕色土低了一个数量级。
在1937年《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李四光称鄱阳冰期及大姑冰期后期遭受湿热气候风化后的冰碛层表面蠕状白斑状红泥为白条红泥,共分新旧两期,代表间冰期湿热气候的产物。1983年地质力学所对此又进行了详细研究。网纹红土又称蠕虫状红土(Myrmekitic red earth)。
红色粘土,下部为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夹砾石、块石;上部为棕红色粘土、亚粘土,有不太发育的层理。具白色蠕虫网纹状结构,网纹多由灰白色硅质组成,其中含少量石英颗粒,颗粒表面洁净,坚韧、质纯、细腻、均匀,网纹是由干湿气候交替所形成的。厚约20~3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含少量孢粉,主要有Castanea sequinⅡ。网纹红土代表高温多雨间冰期的风化产物,所以它可以在不同成因和不同时代的沉积物上形成,在长江中下游网纹红土覆盖于红色泥砾层之上,其泥砾为庐山冰期之前形成的,应为中更新世沉积物。据磁性地层研究,大致在松山极性时中的哈拉米洛亚时底界,形成年代为0.9~0.40Ma之间,代表中更新世早中期—次间冰期湿热气候下形成的产物。网纹红土广泛分布于庐山地区及长江中下游,东达太湖以东长江三角洲,西到云南丽江地区,以庐山叶家垄及九江十里铺最为典型,网纹红土分布的海拔高度 ,在东部仅几十米,西部高达3000余米,此风化壳的分布很稳定,是长江流域第四纪地层中的重要标志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