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右翼”的起源,要先从日本的网络社会开始。二战后,日本依然控制社会舆论,不允许民众自由发言。1995年之后,网络在日本迅速普及,各种不满的言论像长江大浪般冲击着传统媒体脆弱的堤防。进入21世纪,各种“网络社会服务”将志气相投的网民们成功聚拢成为群体,加强了他们的力量。
名词简介
“网络右翼”这个词早在2005年就出现于日本各媒体,
日本NHK电视台、TBS电视台等都进行过专题报道。2006年,日本英语报章《日本时报》以“Net Uyoku”介绍网络右翼。同年5月14日,日本《每日新闻》进行了关于网络和国家主义的讨论。日本著名记者佐佐木俊尚指出:“日本存在着‘网络右翼’。他们是这样的一些人,如果你在网络的论坛或者博客上发表了类似‘南京大屠杀不是好事’的言论,就会受到猛烈地攻击。”发起攻击的这些人被称为“网络右翼”。
综合各方报道可以看出,日本的“网络右翼”具体表现在对外关系方面。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在网络上发表对中国、韩国还有朝鲜的右翼言论”,并对和自己对立的左翼观点进行匿名攻击,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对方的网站瘫痪。
根据媒体披露,日本全国的右翼政治团体约有900多个,它们基本上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也成为“网络右翼”的主要聚居地。日本“网络右翼”言论最多也是最过激的当数“2频道”网站。这里关于中国、韩国等邻国的言论十分过激,也是否认日本侵略历史最激烈的一个网页。
主要特征
2006年5月5日,日本律师小仓秀夫在《朝日新闻》上刊登文章,对“网络右翼”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曝光。他认为“网络右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团体。
2006年6月16日,《
日本新华侨报》发表文章对这群人做了更为透彻的分析。文章认为日本“网络右翼”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他们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
学生运动,他们不会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只是躲在因特网后面自我陶醉的一代;
其次,“网络右翼”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只是漂浮着的一种松散的结合,也没有那种为信仰而“献身”的热诚,与其说他们是铁杆“右翼”,还不如说是“随风漂流”派。他们的“厌左”、“厌中”、“厌韩”情绪,只是一种感性的宣泄;“网络右翼”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在小泉纯一郎推行的改革中得到好处,却在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中逐步沦为边缘人,作为失落意识的一种补偿,“网络右翼”在网上自由联想、尽情发泄,并将自己想象成掌握国家命运的主人。
影响力
2008年,
大阪大学曾对1000名网民进行了“网络右翼”倾向调查,结果发现日本网民中3.1%的人都有极端的右翼思想。调查的依据主要有三:第一,对中国、韩国完全没有好感;第二,支持首相参拜
靖国神社、支持日本拥有军队;第三,每天游弋于“2CH”等右翼网络论坛并经常发表“反动言论”。
人数大概300万人
根据日本2010年版的《信息通信白书》,截至到2010年末,日本共有网民9462万人,人口普及率达到78.2%,日本“网络右翼”大概有300万人。这个群体的力量和影响都在不断增加。
这300万“网络右翼”中,84%都是男性,女性只占16%。他们的年龄分布非常平均,20岁到40岁人是这个族群的主力。他们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认为传统媒体说的一切都是错的。从他们到目前为止的行为来看,他们发表的言论多与传统媒体背道而驰。
大阪大学的这份报告中称,日本“网络右翼”的收入均处于中下层。他们中年收入在400万(约合30万人民币)以下的人占32%,400-800万之间的占35%,收入达到800万以上的仅为29%,比这个数字高的寥寥无几。但是,他们虽然无法大富大贵,但大多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可以养活自己,支持他们的“右翼活动”。
在特会
截至2012年,日本最大的“网络右翼”团体是“反对在日(外国人)拥有特权会”,简称“
在特会”。“在特会”拥有会员1.1万人以上,他们每天盘踞于网络论坛。他们尤曾发起过“不买韩国货”的运动,就连跟韩国有业务往来的日本公司也成了他们抵制的对象。
帮助安倍获得大选
2012年12月,日本著名漫画家小林善纪表示,网络右翼是安倍晋三赢得大选的一个王牌。小林善纪称,安倍晋三的上一次辞职时,有人在电视节目中批评其“因为肚子疼就辞职了”、“感觉有些不成熟”。安倍立即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这是“恶意中伤”,于是网络右翼纷纷打电话去电视台抗议,要求主持人道歉。之后,安倍高度评价此举为“网络的胜利”。在该事件中,安倍晋三确认了支持自己的力量,网络右翼则认为自己成了安倍的依靠,找到了“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