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变化。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也毫不例外:人们的写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在80年代人们还用手写作,大多数人都已经放弃笔和纸,转而用计算机写作了,有的学者,其计算机甚至已经更新换代多次;人们的通信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主要是以写信和打电话为主,人们已经是用电子邮件为主了,对于国际通信尤其如此;学术资料储存方式发生了变化,大都
电子化,存储在各自的网站上。
概念及分布
* (1)定义:
与学术研究有关的因特网中的资源。
* (2)分布范围:
+ 政府信息(指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所发布的信息)
+ 科研信息(专业学术机构(学会、协会、研究所等)所设立的网站及其相关信息)
+ 教育信息(大学所设立的网站及相关信息)
+ 文化信息(各类信息媒体的网站、世界各地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
特点
(1)信息发布自由,信息来源广泛。
(2)信息量极大,传播范围极广。
(3)信息内容庞杂,质量不一。
(4)具有多媒体和超级链接特性以及交互性。
(5)网络信息的使用与提供信息的站点的软硬件和服务有关。
3、网络学术资源的主要类型
(1)数据库资源
(2)学术网站资源
(3)电子出版物资源
(4)组织机构资源
(5)学术研究相关资源
主要类型
1.数据库资源
# 图书馆提供的OPAC目录
# 光盘数据库
# 网络数据库
2.学术网站资源:
主要指提供各类科学信息的学科性网站。
+ 大型学科综合网站:
集中了诸如研究动态、专家学者、专业论坛、重要文献、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统计数据、法律法规、学术会议、专业基本知识等各类信息,如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法律网、中国新闻网等。
3.学科专业网站
即提供学科某一专业领域的信息,如中国期货网、人类学资源库、道教文化资料库、今日作家国际互联网站等;或仅提供学科某一方面信息,如人物信息、数据信息、文献信息等。
4.电子出版物资源
o 电子图书
o 电子期刊
o 电子报纸
o 参考工具书
5.组织机构资源
(1)政府机构
+ 在其主页上,可以获得政府新闻信息、政府白皮书等资源
(2)教育及研究机构
+ 在其主页上,可以获得学科最新研究信息学术动态信息
(3)学会协会等学术团体机构
+ 在其主页上,可以获得非正式出版物等资源
6.学术研究相关资源
主要包括学科专业论坛和专家个人主页。
(1)学科专业论坛
+ 主要提供交互式学术讨论园地,供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如青年经济论坛、专利论坛、公共财政论坛等。
(2)专家个人主页
+ 专家的个人学术频道,用于探讨专业理论研究,交流学习和研究成果。
获取途径
*各种数据库、联机期刊和电子期刊、电子版工具书、报纸、专利信息等。
*图书、专著、工具书、期刊、报纸、会议录、正式出版物、标准、技术报告、音像制品等。
* 正式出版物
各种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 企业和商业部门、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单位的网址或主页。
非正式出版的机构内部的工作进展报告、内部出版物、政府报告、会议记录、学位论文、教师的备课笔记、样品介绍等, 即所谓的灰色文献。
*半正式出版物
电子邮件,专题讨论小组、论坛,电子会议、bbs,blog。
交谈、信函、手稿、会议记录、实验报告。
*非正式出版物
网络学术资源
传统学术资源
资源检索
* (一)综合检索工具——搜索引擎
* (二)专业检索工具
* (三)重点学科导航的利用
(一)搜索引擎
* (1)首先察看每个搜索引擎的帮助文件或有关资料。
* (2)根据检索目的选择适合的搜索引擎
*(3)选择高级搜索功能
*( 4)精心构造检索表达式
# 采用词组提高查准率
# 选用同义词提高查全率
* (5)简化检索式
(二)专业检索工具
1、图书的检索
2、报刊的检索
3、论文的检索
4、灰色文献的检索
5、参考工具的检索
1、图书的检索
* 检索途径:
+ (1)Calis联合目录
+ (2)网上图书馆
+ (3)网上书店
+ (4)网络书库
1.Calis联合目录
* 简介:
# 利用CALIS可在网上查找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了解所需要文献是否有,以及在哪里收藏。也可以通过联机(或委托)检索CALIS国内外各种类型的文献数据库,得到某一学科或专题的详尽的文献线索乃至电子版全文。
2.访问网上图书馆
* 高校图书馆的OPAC
# 可提供馆藏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查询 ,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库及情报机构的链接等。
* 公共图书馆的OPAC
# 如国家图书馆可提供馆藏文献查询 ,查询途径包括题名、作者、关键词、出版地、出版者、标准书号、分类号等。
3.访问网上书店
+ 网上书店的数据库或称“虚拟书架”可以作为人们查找图书信息的一个非常方便的信息源。在网上书店 ,可以轻松地查找到所提供的全部图书资料 ,可以按书名、作者、出版社、图书分类号、关键词等不同检索方法来查询 ,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 ;并且通过电子支付手段 ,直接在网上完成购书过程。国内一些网上书店还实行送货上门 ,不必采用电子支付手段 ,而是上门收款 ,非常方便。
4.访问网络书库
2、报刊的检索
*( 1)国图的联合西文期刊篇名目次库
* (2)中国报刊目录
* (3)全国报刊网址大全
(1)国图的联合西文期刊篇名目次库
# 此库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南京大学图书馆、全国地质图书馆共同出资购买美国 EBSCO公司 Current Citations数据库全部篇名目次数据为基础建立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4家单位利用此数据各自建立本馆西文期刊篇名目次数据库 ,加注馆藏 ,并通过各自的网站向读者提供查询服务。该系统可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和多个检索点。用户可通过对这些检索点的任意组合 ,获取相应的信息。
3、论文的检索
* (1)中国期刊网
* (2) 万方数字化期刊子系统
*( 3)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
*( 4)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4、灰色文献的检索
* (1)学位论文的检索
*(2)会议论文的检索
* (3)政府文件、报告的检索
(1)学位论文的检索
A、Calis的学位论文库
B、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CDDB)
C、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D、PQDD 国外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A、Calis的学位论文库
* 简介:
+ 系统收录有清华、北大等10所高校的25432篇学位论文供检索。今后随着越来越多高校的加入,此系统将提供更为丰富、全面的学位论文专题信息。
B、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CDDB)
* 简介:
+ 万方数据库的子系统,可从题名、作者、分类号、专业、导师姓名等进行检索,并能进行逻辑组配,检索灵活、方便,而且可以在网上联机申请原文复制服务。
C、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简介:
+ 中国期刊网的子系统,检索方式与期刊论文全文库相似,提供多个检索入口。
D、PQDD 国外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 简介:
+ 美国出版的博硕士论文题录及文摘数据库,收录了欧美1,000余所大学文、理、工、农、医等领域的160万博士、硕士论文的摘要及索引。该数据库每年约增加4.7万篇博士论文和1.2万篇硕士论文,其中博士论文摘要 350 字左右,硕士论文摘要 150 字左右, 并可看到97年以来论文的头24页。PQDD是世界上最大和使用最广泛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我馆购买了PQDD的A版,即人文社会科学版。数据库通过Digital Island 专线,读者可免付国际流量费。
(2)会议论文的检索
* A、国内学术会议论文检索
+ 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
* B、国外学术会议论文检索
+ PapersFirst——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索引
+ Proceedings——会议录出版物索引
A、国内学术会议论文检索
* 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
o 简介:
+ 收录自 1985年以来我国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共 15.5万余篇 ,并每年增补论文 15000余篇。该库是国内收集学科最全面、数量最多的会议论文数据库,属国家重点数据库。数据库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等领域,每年涉及600余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数据库信息每年更新一次。数据内容包括论文名称、作者及单位、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主办单位、会议录书名、关键词及出版情况等。
B、国外学术会议论文检索
* a、 PapersFirst——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索引
o 简介:
# OCLC的子库之一,收录世界范围的会议、联合会、博览会、专题会、专业会、学术报告会上发表的论文的书目引文。涉及各种类型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所讨论的、比较广泛的主题范围。覆盖了自1993年以来大英图书馆资料提供中心收到的已出版的论文。每两周更新一次。
B、国外学术会议论文检索
* b、Proceedings——会议录出版物索引
* 简介:
+ Oclc的子库之一,收录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各种学术会议、联合会、博览会、专题会、专业会、学术报告会的会议目录表。每条记录包括在某个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列表,通过列出所提交的论文而提供了各次活动的一个概貌。
(3)报告的检索
* A、政府报告的检索
* B、商业报告的检索
(3)报告的检索
A、政府报告的检索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网络版
简称国研报告,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从事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著名专家不定期发布的有关中国经济和社会诸多领域的调查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预见性。每年两百期,不定期出版,网络版每天在线更新,具有浏览、下载功能。
*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个网站和一个搜索引擎
*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 Scirus 是专门用于科技信息检索的世界上最全面的科技搜索引擎。
* Scirus 与其它搜索引擎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既可以搜索网站(Web),也可以搜索期刊资源,而且专注于科技方面的内容。
* Scirus可检索免费资源和期刊资源。涵盖超过1.05亿个与科技相关的网站,包括9,000万个网页,以及1,700万个来自其它信息源的记录,这些信息源包括:Science Direct, IDEAL, MEDLINE on BioMedNet, Beilstein on ChemWeb, US Patent Office, E-Print ArXiv, Chemistry Preprint Server, Mathematics Preprint Server, CogPrints和NASA等。
* 关于Scirus更详细的信息,
* 包括1280万条MEDLINE文摘;
* 160万篇ScienceDirect全文;
* 90万项USPTO的专利;
* 近66万篇Beilstein文摘;
* 近25万篇IDEAL全文;
* 10310篇NASA技术报告;
* 将近20万篇来源于E-Print ArXiv的电子文献;
* 1410篇来源于CogPrints的电子文献;
* 565种来自Mathematics Preprint Server的预印本;
* 820篇来源于BioMed Central的全文;
* 565条来源于Neuroscion的新闻;
* 465种来自Chemistry Preprint Server的预印
文献类型:论文、专利、技术报告、新闻等(文摘、全文)
学科领域:农业与生物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与化工,计算机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经济、金融与管理科学,工程、能源与技术,环境科学,语言学,法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医学,神经系统科学,药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与行为科学,社会学等
获取途径:免费浏览所有检索到的互联网主页的信息。Scirus提供的期刊资源可以免费查看题录和文摘。但是,获取非免费期刊全文需要预先注册并支付费用。
现状
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文章中,该报记者采访了三名学者,两名有关部门的官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旷新年赞同将网络资源作为学术论文的依据。他的看法是,网络上的东西都是最新的,不断刷新、变动,人文学科积累性很强,在网上很难找到适合引用的资料,但网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可以提供参考,而象计算机、社会学等学科,直接面对的是动态的研究对象,使用网上最新成果便是十分自然且必要。学术论文中写上网站地址的注释,他不感到惊讶。
这说明,对于网络资源学术认可问题,学者态度莫衷一是,没有统一态度。那么,有关机构和部门是否有成熟的见解了呢?该记者采访了中国标准化协会技术部主任易验,该官员说,网上的资料,尤其是学术性资料的来源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其他地方如期刊、著作中摘引而来,一是由网民们自己写作,发表在网上。第一种情况,使用者在引用时最好是找到资料的原始出处,在注释中可以标明引自某期刊或著作等,而后一种情况则较复杂,因为网络上至今还没有明确的产权保护,如果使用者原文引用的话,实际上有侵权性质,虽然还不会因此而承担法律责任,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相关法制的完善,必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该官员的建议是,最好不要照搬原文,而是将其作为已有的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对待,则较为稳妥。对于网络资源的学术认可问题,政府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定来规范。如中宣部新闻网络处的孙处长说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网上的东西真假难辨,使用者最好把事实核查清楚。记者还询问了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局的有关人员,他们也表示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学者没有一致意见,政府官员有看法但尚未形成政府的统一规定。大家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记者这样评价这一状态:“网络上的学术资源乃至整个网络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这给使用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尤其是学术界这样有着严格规范的领域,在这方面的要求更是迫切,……问题不应该回避和拖延”。记者的建议是:“有关方面应该对因特网上的资料在学术研究和发表、出版中的使用给以适当的规范和正式的认可。”这一建议并不是记者所独有的,因为“在采访中,学者们虽对网络资源的学术认可问题持不同的看法,可多数还是认为网络资源的规范化是必要的,而且迟早会得到解决。”
存在的问题
政府规定
上述学者的看法、官员的看法以及记者的分析,基本上概括了国内人们看待网络学术资源引用问题的种种看法。这一看法的核心价值是,学者没有一致意见,政府没有规定。这是问题,需要解决,解决的方法是通过有关部门,制定适当的规范,并给予正式的认可。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要解决这一问题,是否一定需要政府来规定。
在中国,有关网络学术资源是否可以引用,没有政府规定,但非网络学术资源是否可以引用,却是有规定的。大致是,正式出版物可以引用,但是非正式出版物,不许引用,如果引用,则属于出版物的“错误”。这项规定一般由出版社的编辑来执行,一旦发现著作或者论文有不符合新闻出版署规定的注释,编者一般都会要求作者改正。根据这一规定,即将出版的著作或者论文,是不可以引用的;未正式出版但基本已经定型且作者可以允许引用的讨论稿(工作论文),是不可以引用的;未正式成为出版物的学术会议论文,自然也不在引用之列,除非已经作为会议论文集,正式出版。在此,所谓正式出版,就是有书号的正式出版物,内部出版物也不在正式出版物之列,因此有出版社内部出版译著,一般都注明,此为内部出版物,引用请注原版页码。
对于正常的学术交流和发展来说,有关部门制定的引文管制制度是有害的。首先,它阻碍了学术研究成果在正式出版之前提前进入学术交流领域。一般来说,学术研究成果,无论是著作或者论文,从正式定稿到正式为出版社或杂志接受、正式出版,都有一定的周期,短则数个月,长则需要数年,在某些情况下,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还因为种种具体原因长期难以出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术交流只能局限于正式出版物,那么不仅学术交流本身受到局限,而且还延缓了重要学术成果进入学术交流的日程表,这是不利于学术进步的。
其次,它实际上起到了强制“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消极作用。因为某些未正式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除非作者在正式出版之前秘不示人,否则或多或少都会有人看到这些研究成果。明明参考了现有的未出版的研究成果,但在行文中不能注明参考了什么未正式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否则就算错误,这实际上是“强制”抄袭。强制抄袭鼓励“大胆抄袭”,而且还鼓励学者怕自己的作品被强制抄袭而在正式出版之前“秘不示人”。或许出于这些考虑,在先进的国家,非正式出版物,如即将出版的著作或论文的样稿,或者工作论文,除非作者特别注明,不得引用,或者引用,必须征得作者的许可,否则在可以允许引用之列。并没有特别的规定,非得正式出版物才有被引用的资格。
政府规定什么没有资格被引用,不利于学术进步,政府规定什么可以引用,是否就有利于学术进步了呢?实际情况是,政府即使有了规定,学者们也不会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定,来引用学术成果。因为每一个学者对于正式出版物都是有鉴别的,对于没有什么学术价值的著作和论文、对于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文字垃圾”,学者们是不会引用的。什么东西有学术价值,值得引用,只有某个领域的专家,只有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自己,才真正明白。
因此,可以说,由政府来规定什么可以引用、什么不可以引用,这样的制度安排虽然表面上有了统一的规定,但实际上却还需要学者自己来确定到底引用什么出版物,而过于狭窄的否定规定,则起到了阻碍学术进步的作用。结论就是,政府有否定的规定,不利于学术发展;政府有肯定的规定,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用。因此,学术资源,是否可以引用,不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定。有规定,不如无规定。
对于传统学术资源是如此,对于网络学术资源也应该如此。假定政府规定什么网络资源可以引用,什么网络资源不可以引用,其结果也是一样的:规定什么网络资源可以引用,学者们并不一定能够自由放心地引用,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鉴别;如果政府规定什么网络资源不可以引用,那么一旦规定不能被引用的网络资源本身对于某些学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那么其作用不是鼓励抄袭,就是阻碍学术交流,从而阻碍学术发展。如果说,传统学术资源还有简单的区分标准,那么网络学术资源,要进行区分,就不那么容易。在网络学术资源问题上,在政府缺乏清晰的标准可以区分可以引用和不可以引用的情况下,一定要求政府作出统一的规定,其消极的后果可能会更大一些。
在中国,人们常常有这样一个习惯,当社会中有一些潜在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公共问题时,总是呼吁政府需要管一管。比如,最近出现了人体写真热,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就以可能出问题为由,呼吁有关部门出来管一管,制定统一的规定,最好有统一的立法。这种思路的特色是,凡事都要有规矩,要有统一的规定,尤其是政府的规定。但实际情况是,政府往往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技术或信息来给所有事务制定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在政府能力、技术或者信息不足的条件下,要求政府做过多的事情,政府只能以简单的方式来武断地禁止或者允许,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是变得更好。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也有必要改变一下思路,不要过早地呼吁政府管一管,而是要呼吁,学者自己行动起来,自己来判断是否可以引用。而政府的职责,充其量就在于:给予学者以自由选择权,让学者自己确定,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被引用,自己的研究需要引用什么样的研究成果。
学者意见
在过去,人们之所以认为,只有正式出版物才可以被引用,其基础可能在于:学术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除了正式出版物能够印成文字并成批发行之外,人们只有依靠手抄本来交流学术成果。后来,随着打印技术和复印技术的发展,学者个人和研究机构也可以有能力超越手写,用廉价的打印设备打印学术成果,可以做到与正式出版物一样漂亮,而且可以在形成定稿后在出版之前立即送给同行,以进行学术交流。这时,许多学者开始逐渐认识到,学术交流,不必在正式出版之后,提前进行,也有助于学术交流,并促进学术发展。于是,清样、工作论文等,只要作者认为已经定型,并允许引用,那么就可以像正式出版物那样被引用。在网络时代,出版前的学术成果,不仅可以以打印稿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还可以直接放置在网上,以电子文本方式,提前发表学术成果,以进行学术交流,并征求意见,范围大大突破了学者的熟人圈子,突破了国界。在这种情况下,认可学术网络资源的学术价值,并在学术成果中把网站网址作为参考文献的出处,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的规则。比如,2000年6月初国际公共财产组织研究学会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市召开第八届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有英国苏塞客斯(Sussex)大学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提交论文,其论文参考文献中除了大量的正规出版的著作和论文之外,还有未出版的会议论文1篇,工作论文1篇,即将发表的论文1篇。其中有4条,涉及到学术网站上的参考文献。其他论文中,也有许多在参考文献中列举了网络上的学术资源。在这一进程中,不同的学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络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络上的学术资源之学术价值,并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中注明来自互联网络学术成果的出处,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学术惯例。可以想像,如果由政府来统一规定,这一变革的进程将大大延缓。而如果由学者进行自主选择,自主确定,可以引用什么网络学术资源,那么这一转变就会快得多。
因此,网络学术资源是否可以引用,不由政府权力来规定,而是由学者的权利来进行取舍,可以说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规范。这不仅仅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且也是有利于学术进步和发展的适当的制度安排。在前网络时代,学者自己确定引用什么样的出版物,在网络时代,学者们可以选择引用网络学术资源,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当然,可以放心地说,即使在网络时代,学者们也并不会见什么引用什么,一是他们寻找网络资源,一般都会在一些学术网站上或者可信度很高的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网站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学术资源,这些学术资源所在的网站一般都比较稳定,来源也比较可靠。二是一旦找到网络资源后,学者们还会进一步像对待传统出版物那样来对待他们,鉴别其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并决定是否引用。
学者有自由确定引用什么网络学术资源,这是学者的权利,实际上也是学者的责任。他从中取得了收益,但也因此而承担了责任。具体地说,如果学者认真地进行了选择,引用那些很有学术价值、资料可靠的网络学术资源,就会有利于提高其学术成果的质量,人们也比较容易接受其学术研究。如果学者任意引用任何资料,不管其是否真实,是否有学术价值,则其学术成果的价值将会因所引用的资料缺乏真实性、可靠性而大大下降,其研究成果就会被其他学者所否定,并不被引用。所以,可以说,学术发展本身就有自动的审查性机制,来鼓励学者确定什么资料是真实的、可靠的,并惩罚学者不严格确定就随便引用的行为。这一点对传统学术资源或者网络学术资源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没有规定,并不会意味着学者引用学术资源没有规则;而政府有了规定,也并不意味着学者不需要进一步创造适合于自己专业和研究领域的规则。因此,学者是否有自由,才是问题的关键。
当然,有人说,给学者以自由选择权,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每一个学者相互之间都有争议,这时,学术界还不成了一锅粥,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学术规范如何才能严格起来呢?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每一个学者的确都会有自己的看法,的确难以形成共识。但是,如果有了政府的统一规定,是否学者就会有一致意见了呢?我们可以认为,学者也同样不会有统一的意见,学者们还会各自引用各自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而不会根据政府的统一口径来确定自己的学术参考文献。这说明,这一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缺陷在于,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放在同一层次来探讨。
制度分析学者认为,每一个人的选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操作层次的选择。在这一层次,每一个学者根据各自课题研究的需要,并根据现有的学术成果,不管是传统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还是互联网络出版物,来确定自己的参考文献,以及引文。同一学者的不同课题的引文会不一样,不同学者的引文会不一样,每个学科学者的引文会不一样,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学者引文会不一样。在这一层次,不会有任何共识,如果有共识,也只是一定意义上的类似性,否则就会是“抄袭”。在这一领域也会有一些共识,比如某一领域的学者,比如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会认为世界银行网站反贫困主页上的文献是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治道变革的学者,会认为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网站上的治道变革文献是有学术价值的;制度分析学者会认为,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等网站上的学术文献是有学术价值的,可以引用。学者们也会有这样的共识,在一些论坛上所看到的信息或者文献,难辩真伪,而且不可靠,一般不宜引以为据。但这一共识不是规定导致的,而是学者在进行自由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判断。
第二个层次,是集体选择层次的选择。这一选择不涉及具体的判断,但涉及学者进行操作性选择的具体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保证学者比较经济地进行操作性的选择。比如,学者做网络文献的注释时,需要注明网址,就是一个集体选择层次的规则。它不规定学者选择什么,但规定学者如何进行选择。集体选择还可能涉及到网络文献的供给规则,比如为了学者更加方便地引用网络文献,不仅网站的网址需要稳定,在浏览时有明确的网络地址之外,最好文献本身还需要注明网址,以方便查询。这些集体性的选择规则,会随着互联网络文献的逐渐发展而逐渐通过网络学术文献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个人选择和集体互动得以演进。网络出版新技术也会因此而发展,比如过去人们常常用文本形式在网络上出版文献,这在过去主要是考虑到网络速度比较慢,硬盘价格昂贵,文本形式占用的空间少,浏览速度快;网络速度提高了,硬盘价格便宜了,多媒体的html文本成为网上出版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html出版的网络文献,其格式和页码一旦卸载后,难以保持原有格式,所以适合于网络出版的PDF格式就得到了发展。PDF格式的特色是,它是一种打印文本,与书本一样,有固定的页码,并且可以有多媒体文件,比图像文本占用的空间小,最大的特点是,它不能进行编辑,一旦成型,就像是书一样,必须完整地进行传播。网络出版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网络学术文献的稳定性,从而为集体选择规则的形成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基础。
第三个层次,是立宪层次的选择。立宪层次的选择,是集体选择的基础。它确定学者在互联网络资源问题上确立集体选择规则的规则。在这一选择领域,它要求所有参与立宪选择的学者都能够一致同意。比如学者一致同意互联网络资源可以或者不可以用作当作学术文献进行引用。它表明,只有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有共识的情况下,才能相互承认各自的集体选择层次上作出的选择,也相互承认各自的在操作层次上作出的选择。如果在立宪层次上不存在共识,那么任何集体层次上的、操作层次上的选择都是难以形成的。立宪层次的选择,也是基于学者的努力、互联网络文献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比如,就网络学术资源可以用作学术文献这一规则来说,这一规则开始时可能只有若干学者或者少数学者认可,只有某些学科的学者认可,在网络上提供学术文献的也只有极少数学者或者机构。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大家逐渐认识到网络技术对于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大家逐渐形成了共识,互联网络文献很重要。然后,在此基础上,大家再进行各自的集体选择规则,每一个学者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性的选择,确定选择什么文献作为自己的参考文献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