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船会,流行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网船会也叫刘王庙庙会,是自发的江南民间水上盛会,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问纪念刘猛将军的祭祀活动,有100多年的历史,后逐步发展演化为每年固定的民问习俗,主要传承地为嘉兴市王江泾镇。据传元代刘猛曾在王江泾一带为民除蝗,世称“刘猛将军”(又称刘王)。每年除夕、清明和农历八月十四,王江泾镇莲泗荡地区都会举办祭祀刘猛将军的“网船会”。因为农历八月十四相传是刘王的生日,八月十二、十三两天最为热闹。网船又叫丝网船,原是江浙一带水上渔家的夫妻捕鱼船,形似柳叶,艏艉不足尺宽,向上微微翘起。每船备有双桨,用以手划或脚蹬,击水前行快如飞箭。
1958年,刘王庙被拆除,网船会中止。1979年前后,民众又自发来此祭祀刘王,烧香者大多为渔民和妇女,几年后祭祀民众多达十余万人。1986年, 当地政府在刘王庙原址上建成“刘承忠纪念馆”,并恢复了一年一度的网船会,2010年网船会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活动
每年船会期间,成千上万的江浙沪渔船云集而来,连绵数十里,旗幡如海,人潮如涌,蔚为壮观。庙会期间有扎肉提香、杂耍、高跷、调龙、舞狮、花鼓、莲湘、秧歌等表演。表演队伍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扎肉提香”。表演者用扎入手臂的铜钩提着香炉行走。只有勇敢的年轻人才敢尝试这项表演。“猛将出会”是网船会的高潮,猛将的仪仗以杏黄大旗为引导,敲锣打鼓,由民众用轿子抬猛将像巡村一周。随后是各地民众组成的社团,边巡游边表演。
刘王庙附近的石桥头庙也出“猛将会”, 届时,盛泽镇中的妇女都去陶家甸等处烧香还愿。雁荡、陶家甸都在王江泾境内。
文化特征
百余年来,网船会在当地已衍变为渔民、船民的节日赴会者高举会社的大旗,除祭祀神灵外,还有认祖归宗、联络感情的重要文化功能——民主村莲泗荡位于京杭大运河南段,网船会赴会民众均与运河水系有关。在运河水系长年漂泊劳作的渔民、船民大多有一定的家族和民间结卒十等丰十会组织,平时鲜有见面和交流机会,全靠每年三次的网船会联络感情庙会期间,各地渔民、船民自发表演宝卷、神歌、龙舞、狮舞、莲湘、挑花篮、荡湖船、高跷、大纛旗、清音班、抬轿、腰鼓、戏文、踏白船、扎肉提香等原生态民族民间艺术,前后持续一周左右。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上,中国农民为抵御蝗灾而形成的“蝗神信仰”分布极广,历时久远,如今大多已衰落,嘉兴网船会堪称研究古代虫灾史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秀洲区举办网船会旨在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打造王江泾运河古文化。
传承状况
在现代化进程中,网船会面临种种尴尬。一方面陆路交通正在逐渐取代水路,赴庙会的农民、市民往往乘车前往,与网船会本意并不协调;另一方面水上交管部门又出于水上安全考虑,在庙会期间往往实行交通管制,致使网船会的特征正在发生嬗变,亟待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嘉兴市秀洲区文物保护所、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网船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公示,嘉兴市秀洲区文物保护所、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的网船会项目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网船会项目保护单位嘉兴市秀洲区文物保护所、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嘉兴市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4年3月27日,“流淌着的运河民俗——2014中国江南网船会”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期间有民间社团“船民祭祀活动”和民间文艺表演,还有传统“踏白船”表演赛等活动。
2017年3月28日,在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莲泗荡景区内,“流淌着的运河民俗——2017网船会”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将举行刘王祭、民间水上运动踏白船表演赛、民间美食及手工艺展示、民间文艺表演等活动,江浙沪一带共有近70个民间社团、数万民众前来参与。
2018年4月17日至19日,在王江泾镇莲泗荡风景区,“2018中国江南网船会”在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