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令纪
唐朝官员
罗令纪(688---777年,即唐垂拱四年生,唐大历十二年卒),又名毓政,号维纲。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生于黄连镇。系汉相国大司农罗珠的第二十五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580一600年),由沙县徙居黄连峒。此后,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致力开发黄连,使黄连于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更黄连县为宁化县。罗令纪是升镇为县的开县功臣。
人物生平
隋朝末年,群雄逐鹿,战乱频仍,兵连祸结。而地处闽赣边境的黄连峒,并非兵家相争之地,成了一方乐土,世外桃源。隋大业间,巫罗俊随父昭郎自剑津(今南平)迁入黄连峒,成了宁化的开山老祖。
人物评价
罗令纪多谋善断而宅心仁厚,能博采众长,从善如流,使用人才不拘一格,与当年巫罗俊一样深具远见,是黄连镇继巫罗俊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人物。为了黄连镇的稳定和发展,他联系发动各方仁人志士共同出谋献策,订规章、出告示,晓示百姓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珍惜这无兵祸战乱的一方乐土,致使无论世居的土著山民,抑或先来后到的客户,都能得到妥善安置,从而逐渐化解了矛盾磨擦,主客和平共处,关系融洽。他又十分重视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兴学堂、重教化、修桥梁、辟道路,体恤民情,抑强扶弱,对遭遇天灾人祸的困苦人家,及时给以赈济,并发动殷商富户扶危济困,从而深得民心,备受推崇。
自罗万发协助巫罗俊开发黄连峒起,罗令纪祖孙四代历经一百余年的艰辛创业,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黄连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土地不断开发拓展,人口逐年增多,商贾贸易,农牧生产,文化教育以及织布、陶瓷等手工生产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势头,各处村寨星罗棋布,城镇建筑初显规模,文韬武略人才辈出,黄连镇特别是石壁地区的木材、陶瓷器皿、土特物产等,通过闽江、赣江两条水道源源外运,远销到福州、江西以至长江沿岸各省,黄连镇尤其是石壁的名声也逐渐远播到江南各省。到开元十年后,按当时的置县规模,黄连镇已基本具备了置县条件。在此形势下,罗令纪逐渐萌发了将黄连镇升置为县的雄心,在加强治理,促进发展的同时,耐心地等待时机。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罗令纪奏准黄连镇升格设置为黄连县,并即委任罗令纪掌管全县政务,诏封义士,赐冠带玉帛以资褒奖,时年罗令纪年37岁。黄连是古汀州八县中建县最早的一个县,它比当年州府汀州建制还早11年(汀州为736年设县)。
罗令纪卒后,当时葬于城西侧竹筱窝,后因新建县衙而迁葬翠华山南麓。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议建儒学于此,旨谕:择地迁葬。乃改葬温泉(今湖村镇店上村)丰畲罗家寨,坟地狮形,丙壬向。公元1989年经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新编《宁化县志》曾摄影留念。
罗令纪殁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享年89岁。明代一知县评价其建县史绩云:“升镇为县,民赖以安;度地为城,国可以守。一朝之建策非常,千古之流芳未泯”。清乾隆间(1736~1795年)旌为“义士”,建祠祀之。为纪念他的开拓之功,在县衙左侧建有土地庙,供奉他的塑像。其墓原在竹筱窝,后因建县衙而迁葬店上。
参考资料
罗令纪.宁化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1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