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塔·鲁德尼克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地球化学家
罗伯塔·鲁德尼克(Roberta L.Rudnick),女,1958年8月23日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人物经历
1958年8月23日,罗伯塔·鲁德尼克(Roberta L.Rudnick)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
1980年,毕业于波特兰州立大学,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3年,获得美国沙罗斯州立大学硕士学位。
1988年,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
1989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
1994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1997年,晋升为哈佛大学副教授。
2000年,任教于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5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罗伯塔·鲁德尼克建立了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地壳结构模型,并提供了可靠的大陆地壳的平均组成。她提出俯冲至地幔深部的金红石榴辉岩是解决大陆地壳和上地幔“Nb/Ta不平衡”之谜的关键。通过岩石圈地幔厚度与热产率资料的联合运用,她有效地约束出稳定的太古代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厚度应小于150~200 km。她开启和发展了多项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如确定岩石圈厚度和下地壳组成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联合方法、岩石圈地幔时代确定的Re-Os同位素方法、锆石/斜锆石U-Pb年龄测定的激光技术等。她带领研究生们致力于Li同位素地球化学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为研究大陆的化学风化作用和地壳物质再循环过程提供了新方法。
截至2011年5月,罗伯塔·鲁德尼克已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7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论文被SCI引用4844次,其主要论著有《制造大陆地壳(Making continental crust)》《大陆地壳的组成(Co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的再循环(Recycling of lower crust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等。
人才培养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罗伯塔·鲁德尼克已在合作中培养了4名中国籍的博士研究生和一批中青年学术人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罗伯塔·鲁德尼克的丈夫的名字是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 McDonough),曾任马里兰大学教授。
人物评价
“罗伯塔·鲁德尼克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中国固体地球科学及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及学术地位,为中国固体地球科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罗伯塔·鲁德尼克为中国华北克拉通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与中国国内多家学术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帮助他们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
“罗伯塔·鲁德尼克是国际顶尖中青年地球化学家之一,是国际下地壳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她在全球下地壳结构、组成、生长和壳幔交换作用研究方面做出了奠基性工作。”(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评)
参考资料
罗伯塔·鲁德尼克.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8 09:2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