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1913~2003),男,
江苏昆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顾问,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原副主任,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离休干部(部长级待遇)。
人物生平
罗俊(1913-2003),江苏昆山人。
大夏大学(今
华东师范大学)肄业。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任大夏大学党支部书记、
中国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宣传部部长。
1932年被国民党当局关进监狱。在身陷囹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坚贞不屈,保持革命者的崇高气节。
1936年日本
东京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同年回国,后任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总会视察,
中国农民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
复旦大学、上海商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华东合作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农业合作银行副经理,北京农业银行副经理,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财会局局长。
1958年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后分管对外书刊工作。
1978年4月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副主任。
1979年3月1日起历任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党组书记、顾问。
罗俊同志还曾任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成员,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长等。
罗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顾问罗俊同志(部长级待遇),因病于2003年12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罗俊同志逝世后,
胡锦涛、
曾庆红、
贺国强等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人物经历
1959年全国“反右倾”,外文社在1959-1960年也开展“反右倾”和“书刊检查”运动,在宁“左”勿右的思想指导下,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政治上挫伤了许多同志,业务思想上否定了已业经10年实践检验的正确的对外宣传观点,给书刊对外宣传造成很大损失。1961年至1962年,罗俊根据中央的部署,领导全社除了政治上复查平反外,同时开展了“澄清业务思想”大讨论,以分清是非,端正认识,重申对外宣传中一些正确的基本观点。这在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一次群众性学术研究活动,深入探讨了当时对外宣传业务中的主要问题,为以后80年代对外传播的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大讨论后,外文局书刊对外宣传有了明显的改进,也为日后体制的改革与机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2年8月1日,罗俊主持起草了一份重要报告《关于调整外文出版社机构体制的意见和建议》,上报对外文委党组。当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中央正要求加强对外宣传。为此,1963年初,国务院外办提出《关于加强外文书刊出版发行工作的报告》,后经中央批准正式下发文件,并于9月确定原外文出版社升格改组为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从此外文书刊宣传工作迈上了一个新阶段。可以说,罗俊为此立了大功。但是在是非颠倒的“文革”中,他被打成外文局头号“走资派”。1962年“澄清业务思想”的那批文献,被定罪为罗俊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黑文件,要批倒批臭。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中央三中全会后全国开始改革开放。而外文局作为“文革”动乱的重灾区之一,仍未走出阴影,冤案未平,工作混乱,人心浮动。
1978年4月
廖承志将罗俊调来港澳办任副主任,罗俊到港澳办工作还不到一年,1979年的2月底,有一天廖承志找他,脸有难色地对他说:“胡耀邦同志点名要你仍回外文局工作,怎么办?”罗俊回忆说,“我知道当时外文局很不安定,正处于困难局面,但情理难辞。我当即表示:服从组织决定。”
胡耀邦同志恢复工作后,于1978-1979年任中宣部部长。他了解外文局的情况后,1979年3月1日上午亲自找了罗俊和外文局其他领导干部二十多人谈话,正式宣布调罗俊回外文局任局长。那天,罗俊心情很复杂是可想而知的。他对多年工作的外文局和共事的职工很有感情,也想回来再做点有益的工作,但他很清楚,当时外文局还未安定,“文革”遗留的问题一大堆,自己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使他心中非常犯愁。
这是外文局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天。胡耀邦根据外文局当时情况,恳切地和罗俊等谈了一个多小时。 胡耀邦殷切希望外文局的同志们,安定团结,顾全大局,尽快跟上全国形势,承担起对外宣传的重任。
罗俊回外文局后,立即坚决贯彻胡耀邦的讲话精神。在政治上,按中央指示,迅速平反冤假错案,批判极“左”,消除派性,调整健全各级领导班子,加强职工队伍的团结。在业务上,端正对外宣传的指导思想,加快改革步伐。外文局经历了这个历史转折,从此较快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罗俊很注意深入群众,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他诚恳待人,不计前嫌,消除派性及极“左”的影响,团结全局职工向前看,致力于改进书刊的对外宣传。
社会评价
罗俊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虽历经坎坷,但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具有坚强的党性、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党的革命建设事业和外宣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