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
中国台湾作家
罗兰(1919~2015年 ),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天津市宁河区芦台街),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1948年前往中国台湾,1959年至1991年,在台湾“警广”主持音乐及教育节目,长达32年。
人物简介
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天津市宁河区芦台街),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1948年去台湾,1959年至1991年,在台湾“警广”主持音乐及教育节目,长达32年。她的丈夫是个新闻 工作者,并生有三个孩子(一男二女)。 出版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1988 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向中国内地读者推介台湾作家罗兰和她的作品,其后陆续出版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荣获台湾第四届“中山文艺奖”及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以及部分书信体文集和论文集,获得极大反响,在中国内地迅即形成“罗兰热” 。 其中《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 而罗兰的散文不仅文笔细腻潇洒,联想丰富,措辞精巧新奇,风格清新典雅,而且感情真挚充沛,以写静抒情中阐发人生哲理,行文自然流畅,妙语连珠,毫无生硬说教痕迹。 由于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罗兰一生崇尚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益。从她的《秋颂》一文中可以清楚的读出她对洒脱的秋的热爱,以及人生观。
印象评价
关于《罗兰小语
(选自《又见罗兰》作者:周明;发表:2012年,《中国作家网》)
上世纪80年代,国内书摊上突然出现了一本台湾作家罗兰创作的《罗兰小语》。那时两岸还没有太多的沟通和交流,书摊上很少能见到台湾作家的书。我印象中似乎只有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琼瑶的言情小说,还有之后余光夫的诗集等。出于好奇,我买了一、二辑两本,原打算翻翻看,不料,我被它的文字简洁、语言晓畅、题材宽广而深深吸引。那些所谓“小语”,大多是针对现实,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并不因为篇幅短小而容量小,实际上篇篇都有深刻的内容、深远的寓意,且极富思想和哲理。为此,我由敬佩而想了解作者本人,究竟怎么会写出这样的锦绣文章。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1998年的《人物》杂志上读到了姚同发先生研究罗兰的一篇学术文章,才得以更多地了解罗兰女士。原名靳佩芬的罗兰,系天津市郊芦台镇人,出身于大户人家。这个小镇,文风甚盛,加之罗兰出身书香之家,她在读书期间,就千方百计地寻找和阅读了大量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尤其是巴金的作品。她从这些作品中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音乐也是她人生的热爱,她学过音乐,教过音乐,还在天津广播电台做过音乐节目。本来她决心去考天津女师音乐系,但进校门后,发现由于战争的破坏,学校空无一人,于是她失望而归。
1948年,29岁的罗兰由于渴望多年的大学之梦破灭,无奈中萌生了远走高飞的意念,去追求真正的人生理想。偶然得到的一张船票,让她漂泊到了海峡彼岸的宝岛台湾。
到了台湾,她举目无亲。然而,她在第二天便幸运地考进“台湾广播电台”。因为有在天津广播电台的资历,她会写稿,会管理唱片,会讲国语(普通话),而被顺利录取。
在这里,她开始了“主持人”的生涯,开始以“罗兰”为笔名在音乐节目中广播自己撰写的短文、小语。她以一种亲切、平易的语言面向听众谈生活,讲事业,谈友谊,说爱情,内容无所不包,使得节目大受欢迎。久而久之,有些听众——话说就是她的“粉丝”,每天到时必听她的节目,更有人希望她把这些精彩的短语短文辑印成书,以便精读。于是《罗兰小语》便这样诞生了,一辑一辑地出版了,走红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颇受读者喜爱的“罗兰体”。由于这些富有诗意和哲理的精短文章大多是人生的感悟、哲理的小品,因此有人称它为新时期的“论语”。
后来,再读《罗兰小语》,便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的确,正如人们所说,罗兰的小语,哲理如诗,鼓舞上进;罗兰的散文出自真情实感,充满情趣,她的小说更为雅致。总之,她的创作在台湾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罗兰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作家。1998年祖国大陆发生水患,她忧心忡忡。她曾讲到,如果健康状况允许,她将沿着长江为灾区进行演讲募捐,并捐献她新作的稿酬。她对“台独”分裂势力极为愤慨。由于罗兰多年作电台的“主持人”角色,常常敞开心扉与青少年们进行心灵交流,因而与她谈话,非常轻松自然。于无意中进入境界;于无求中结出果实;于平淡中显出深刻。《罗兰小语》中的那种哲思和《罗兰信箱》中的那种交流方式,已经成了她交友交流中的习惯。罗兰不管做什么事,既不苛求别人,也不有意抬高自己,总是有一片好的心境。她说:“把心力用来做点对得起自己和社会的工作,比奔走钻营,患得患失地经营钱财要心安理得多了。”
(节选自《台湾作家罗兰印象:丰富的经历是哲思的土壤》作者:古继堂。文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22日第七版)
出版图书
访谈报道
台湾女性专访系列——罗兰印象(节选自人民网)
一、苦难中的快乐格外鲜明
一首歌、一件衣服、一个地方……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种事物,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生的卷标,也许什么时候,不经意间触及,往日情怀历历再现,无限感叹涌上心头。《罗兰小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为了使人生不至真的幻灭而成为冷寂的虚空,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故意不去看破的执迷;这就是认真……”
“不要对人类失望,我们生就这个样子。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可爱的地方,也有令人失望的地方,能承认这些,我们才可以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人生太苛求是不会快乐的!”
“丝毫不造作地表现自己的感情的人,是可爱的人。”…………
迷茫、躁动、忧郁的青春时代,这些慈母、长姐般的低语如清风徐来,娓娓入心,不知润抚、点化了多少桀骜不驯的心灵。
二、人生是一趟酣畅的旅行
人也是这样,不能脱离现实而无为,也不能为功名所累。人生是一趟丰富酣畅的旅行,辛苦奔劳是这趟旅行所应付的代价,如果你只付了代价却不欣赏这世界,那太可惜了。
做你自己喜欢的工作,享受过程,不要有太多现实的目的。我在一个电台做同一个节目,三十多年。别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工作很辛苦,可我有乐趣,便会投入心力。
三、不能拒绝的快乐
参考资料
又见罗兰.中国作家网.2012-1-11
台湾著名女作家罗兰逝世 享年96岁.新华网.2015\u5e7408\u670829\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8 00:49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