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孟郊(1092-1153年),字耕甫,号休休,广东循州府
兴宁县刁坊镇罗坝村人。罗孟郊早年丧父,侍母很孝顺。少时家贫却聪颖好学,精通经史。他在兴宁神光山附近的罗岭草舍里,勤奋攻读,留下了“神光映读”一段佳话。宣和五年(1123年)他考中举人。宣和六年(1124年)考中进士,为一榜(亦称一甲)第三名
探花,始就
太学博士职。后累官至
谏议大夫、
翰林院学士、掌制诰。
人物简介
罗孟郊(1092~1153年),广东兴宁宁新镇文星村人。从小勤奋攻读,博览经史。北宋宣和五年(1123)中举,翌年中进士。随即参加殿试,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其时,奸臣
蔡京在朝廷任太师,以恢复新法为名,加重剥削,排除异已,使朝政日非。罗孟郊疾恶如仇,主使太学生陈东上书,揭露蔡京为首六大奸臣之罪行,称他们为“六贼”。不久,
宋钦宗便把“六贼”中的
王黼、
朱勔等治罪。当
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想罢免力主抗金的尚书右丞相
李纲的职务,以讨好金人。罗孟郊联络太学生陈东等发动京都市民万余人上书请愿,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挽救民族命运。及后,宋廷南迁临安(杭州),奸臣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罗孟郊与
叶三省等人极力反对,
秦桧恨之入骨,命御史罗汝楫奏谤罗孟郊“饰非横议”。南宋高宗
绍兴二十一年(1152),罗孟郊被贬谪到湖北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
阳新县)。罗孟郊看到宋主昏庸,奸臣误国,外敌侵凌,山河日蹙,自己一片忠贞报国之志不得酬,徒唤奈何。到湖北后,他放怀山水,不问世事。次年,便在贬所逝世。
过了两年,秦桧不知罗孟郊已逝世,阴谋使人陷害罗孟郊,以忤逆罪欲置他于死地。秦桧死后,高宗下诏复用罗孟郊,得悉罗已去世,遂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军甘棠山。今兴宁“
神光山”、“
墨池寺”等处,留有与罗孟郊有关的事迹和传说。
人物生平
罗孟郊,字耕甫,号休休,兴宁城南二里罗岭人。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罗孟郊出生于汀州官舍。
罗孟郊早年丧父,随母返回兴宁。他聪慧天成,力学劬行,正直而有抱负。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十五居乡校(中秀才)。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二十,结庐罗岭,刻苦读书。以其学渊博、品行高洁,为地方人士所敬重,乡中子弟追随他读书的人很多。他又能细心点拔,释疑辨难,使这些学生进步很快。从此兴宁文风大盛,读书人也多起来,罗孟郊是开风气者之一。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罗孟郊32岁,考中举人。宣和六年参加京闱会试,他的策论试卷中有警句:“躬耕而亲蚕,己喜示斯民之大端大本,辽衰而金盛,更望振天下之大纪大纲。”掌枢密院事谭正看后惊为奇才。是科进士及第,擢探花,并任为太学博士。
时蔡京权倾朝野,炙手可热,满朝官吏多为其党羽。而蔡京生性贪婪,极尽聚敛之能事,又不恤民力,大役频兴,惟取媚于徽宗,致国帑尽耗,朝政日非。徽宗宣和七年,罗孟郊愤蔡京的专擅,痛政治的颓败,再加金人南侵,国势危殆,便授意大学生陈东等写奏章,历数蔡京等六人的罪状,奏章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贼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聚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从而创开边寡,使天下之势,危如垒卵。此六贼者,异名同罪。伏愿陛下擒此六贼,尸诸市朝,以谢天下。”值钦宗即位(1126年),改元靖康,知舆情所在,对蔡京党人实难庇护,便分别处以流放贬殛。
未几,金兵渡河,逼近汴京。软弱无定见的钦宗为了苟安一时,欲罢免主战的尚书右墨、亲征行营使李纲的官,以取媚于金人,冀得成和的机会。罗孟郊又指使陈东等大学生发动京城人民数万人,伏阙上书,请留李纲继续执政。以上两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东上书”。然而后人仅知陈东冒死上书,为学子砥柱中流的楷模,而不知有太学博士罗孟郊为之策划诱导的故实。罗孟郊嫉恶如仇和热爱国家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崇敬。
靖康二年(1127),汴京沦陷,宋室南迁,罗孟郊继续任太学博士,在临安供职。
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擢任为翰林学士。这时秦桧当政,力主和议,但求苟安,极力排斥主战之文武大臣。绍兴二十二年(1152),目睹秦桧辱国罪行,苟安是尚,内心十分愤慨。便和龙图阁学上叶三省等,写信给枢密使赵鼎、枢密副使节制陕西六路军马王庶,极力指斥和议。秦桧便指使御史罗汝辑控告罗孟郊等“饰非横议”,贬叶三省于筠州,谪罗孟郊于兴国军。起程之日,不少在京官员设筵饯行,挥泪泣别。罗孟郊谢道:“吾本豫章柏林族也,兴国军盖故乡,天下事至此,为之奈何。吾今无意于人世矣,诸公勉以报国,不必为吾偷生者念。”(见罗公神道碑)
罗孟郊抵兴国后,不理事务,在甘棠谷结庐而居,匾曰“翰林堂”,濬池一亩呼为“洗砚池”,放怀山水,寄情物外。兴国军知事周紫芝、薛凉来求见,罗孟郊亦拒不接见。周紫芝还经常馈赠油米各物致意。孟郊以周紫芝曾撰《中兴颂》一文归美秦桧,而耻其为人。
绍兴二十三年(1153)秋,孟郊抱着满腔忧愤,疾殁于谪所。终年六十有二。
绍兴二十五年,秦桧贼心不死,务欲置公忠体国诸名公于死地,又指使党羽赵汾诬告大将张浚、名臣胡诠等五十三人叛逆,牵涉罗孟郊在内。正当这一冤狱行将定谳之际,秦桧暴死,冤狱遂寝。高宗下诏平反冤案,平官复原职。然而罗孟郊已于两年前辞世。主理此案的官员据实奏报,朝廷追封罗孟郊为礼部尚书,依尚书体例赐祭,葬于兴国之甘棠山。
孟郊桑梓情浓,在京中供职时曾有怀归诗志意,诗曰:“一自题名后,思归何日归?虽然著宫锦,不及舞斑衣。故里桑榆晚,他乡雨雪霏;庭前停玉轸,目送雁南飞。”爱乡梓之心,念慈母之意具见。三十年体国公忠,未能一睹故乡风貌。犹为可惜者,孟郊的文章经济,亮节高风,灿于天地,乡人鲜知。长久以来地方文献及其贤迹,类多舛谬,生平事迹,歧出良多;其葬身之所,兴宁竟有两处,一在罗塘尾(见县志),一为招魂以葬于长板桥(阮广东通志)。
注:本传略系据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丙子正月谷旦,赐进士知庐州府兼管营田事豫章张文举撰《故翰林学士赠礼部尚书罗公神道碑》为蓝本摭撰写。
唐宋两朝择进士中之年轻貌美者曰擢探花,不同于明、清期鼎甲第三名之制。“兴国军盖故乡”:孟郊先代汉壑公由江西南昌迁兴国。五代时其远祖昌儒公为循州刺史,遂寓而不归,落居兴宁。罗孟郊有随笔一则云:“先大夫尝谓郊曰, 儿若官游荆楚可谋永兴军(即兴国)一行,以观先人庐墓,今遭谪永兴,原素志也。”故有“兴国军盖故乡”语。
轶事典故
罗孟郊任职太学博士期间,正值奸臣蔡京专权,朝政日非。罗孟郊疾恶如仇,令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称他们为“六贼”。迫于压力,不久,宋钦宗便把“六贼”中的王黼等治了罪。当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欲罢免主战派右丞相李纲的职务,来讨好金人。罗孟郊再次令陈东上书,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绍兴十八年(1148年)罗孟郊入翰林,又值秦桧阴谋与金人和议之际,罗孟郊与龙图学士叶三省等人力抵和议。秦桧恨之入骨,便指使御史罗汝揖上书高宗皇帝。他们在奏书中编造罪名,大肆诽谤罗孟郊等人,称他们是“饰非横议”。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罗孟郊、叶三省等人含冤遭贬,罗孟郊被贬谪到当时的兴国军即现在的阳新县。动身赴贬所时,朝廷诸大夫洒泪为其饯行。罗孟郊答谢说:“吾本豫章柏林族也,兴国军乃故乡。天下事至此,为之奈何!吾今无意于人世矣。诸公勉力以报国,不必为吾偷生者注念。”看到宋主昏庸,奸臣误国,外敌侵凌,山河日蹙,而自己的境遇却又如此,一片忠贞报国之志不得酬,罗孟郊很是无奈,对自己的前途已心灰意冷到了极点。然而,罗孟郊要表白的不仅仅如此,此番话语,更多的却是表明了他置自己的前途、安危、冷暖于不顾,而且,尽管身处此境,他仍不忘勉励诸君报国勿偷生,足见其一片忠贞为国之心!
罗孟郊到兴国军任后,他不理军事,选择甘棠山山谷,在山脚下朝阳的一面定居下来。他建屋数间,在正屋大门上方悬挂一横匾,题曰“翰林堂”。他又叫人开挖了一个一亩见方的水池,名之“洗砚池”。自此,他过起了“放怀山水,屏绝人迹”的隐居生活。后来,很多人登门拜访,他一律不予接待,统统拒之门外。即便其时的兴国军知军薛朋龟、周紫芝等贤能之人登门造访,罗孟郊都闭门不见。当时
薛朋龟、
周紫芝等人带来了酥米等食物赠送给罗孟郊,同时还赠荷叶诗一首于罗孟郊,诗云:
湖边老守湖是家,湖光十里皆荷花。
我来不见花如锦,但闻荷叶飞天涯。
罗孟郊答云:“仆得托身草莱,随意耕钓,皆君惠耳。辱磁多议,何以堪之?”原来他的志向,早就是打算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之间了。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罗孟郊在贬所兴国军即现阳新这里去世。一代忠贞爱国之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撒手人寰,然而朝廷对此一点儿不知道。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罪大恶极的秦桧终于死去。就在秦桧死后不久,高宗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另有原因,他下诏复用罗孟郊等53人。而此时,罗孟郊去世已有两年多了。朝廷后来得悉罗孟郊已去世,于是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在现阳新甘棠山,并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丙子岁正月为其墓立《
神道碑》。时为《神道碑》撰文的是赐进士、知庐州的豫章人张文举,书写的是宣教右侍郎中、权知兴国军事的江州人周紫芝,篆额的是奉礼部、知舞阳县事的希寿。
罗孟郊虽未能挽宋室于沉沦,但他不畏权奸的凛然正气和爱国精神,永远值得世人崇敬!
持身以严,苦读成才
南汉时,有江西人罗昌儒为官循州刺史,而落居于广东龙川县,一支后裔分迁至兴宁县城南,北宋元祐七年(1092)出生的罗孟郊就出自这一支罗氏。他父亲曾任汀州刺史,但在他还小时就去世了,母亲不得不带着他离开汀州官舍,回到兴宁县荣仙乡罗岭(今兴宁市刁坊镇罗坝一带)故居。
失去了经济来源和依靠,少年罗孟郊经常去放牛以帮助母亲减轻负担。与罗岭相对的宁江另一侧名为横湖,他常常赶牛到湖边的长陂岭上来放牧,因这里水草丰美,还邻近罗塘,可以照看在那里的祖墓。牧牛时,邻家的小孩都在嬉戏,只有罗孟郊总是安坐一旁读书,手不释卷。这或许是因他出身官宦人家,家教严格的缘故,抑或是他天性颖异,自律性强,持身以严。
约二十岁时,罗孟郊在兴宁县南的南山山脚下建了一间草堂,专心读书。此地是他先祖故居,原名翰林堂,其先祖可能有曾任翰林的,故有此称谓。翰林堂在北宋时已是兴宁县著名地望,出现在官方图籍上。南宋建炎四年(1130),被贬海南的名臣李纲北返至龙川通衢驿,有诗咏道:“晓登丞相岭,夜宿翰林堂。”诗中注释:“地有丞相岭,因常衮谪潮州刺史,道此得名。翰林堂见《图经》,罗姓,失其名,亦唐人也。”这图经中标注的翰林堂,就是兴宁县城南的翰林堂,因离通衢为一日之程,故李纲准备“夜宿”于此。罗孟郊常在此勤奋练习书法,在翰林堂旁边的池子洗笔涤砚,将池子都染成了黑色,后此池被称为“墨池”。
传说罗孟郊读书异常刻苦,晨夕不倦,早晨在草堂竟能听到四十里外灵泉岭的公鸡鸣叫促其早读,后人因此改灵泉岭为“鸡鸣山”。攻读至夜,感动了山神,发出异光笼罩南山,因此南山也改名为“神光山”。罗孟郊结庐苦读,不少县中子弟追随于他,他总热忱传授指引,开启了兴宁文风。
北宋宣和五年(1123),罗孟郊乡试中举,次年又考中进士,皆为兴宁有史记载首例。他刻苦攻读的精神被后人奉为典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嘉靖《兴宁县志》记载:
建邑垂千年始得一人,破天荒如刘蜕,亦宋末所谓江南读书种子也。业儒倡一邑,遂为衣冠之祖。近代专祠之意,盖亦此欤。
持官以正,力诋和议
北宋政和、重和年间,宰相蔡京总揽朝政,变乱法度,斥逐朝士,禁锢贤才。罗孟郊正在省城学府求学,对局势发表言论道:“事势如此,是可以爵禄为哉?”表达了对当权者的蔑视,表示此时仕进并非良途。同学中有一个南海人霍图片,对其言行深表叹服。后又听闻郑居中执政,抑制蔡京,阻小人,引贤士,孟郊又向人称赞“此真大丈夫流也!”同时表示自己“岂肯甘为草木,漫度春秋已耶?!”后与胡铨、杨时等人交往,谈经论史,慷慨激烈,为士流所称许。
宣和初年,金人击败辽兵,攻破辽国中京,与宋朝订立“海上盟约”夹攻辽国。无奈宋室文恬武嬉,被辽军打得溃不成军。宣和六年(1124)四月进士廷试,罗孟郊在策论中写道:
躬耕而亲蚕,已喜示斯民之大端大本;辽衰而金盛,更望振天下之大纪大纲。
他指出皇帝躬耕、皇后亲蚕,体现了朝廷勤政亲民的治国政策,希望能进一步整顿朝政,树纪立纲,特别应重视军事强盛的金国的危险。曾统兵征辽的太尉谭稹见此策论,极为赞赏。
中进士后,罗孟郊授官太学博士,职掌太学生的教学。此时朝中奸臣当道,内臣媚上惑主,北宋王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金兵分两路攻宋,北部州县皆被攻陷,金军直逼宋都东京(今开封)城下,宋徽宗慌忙禅位于钦宗,北宋朝廷处于危急境地。罗孟郊令陈东等太学生伏阙上书道:“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直言愤激,将朝中六权贵视为祸害国家的“六贼”,请求肃清朝政,诛杀“六贼”。在舆论的强烈抨击下,“六贼”相继被诛。钦宗又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积极防御。金军见开封难以攻下,转施诱降之计,宋廷弥漫着投降的气氛。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的李纲被罢免,罗孟郊又令陈东上书留用李纲。于是太学生数百人再次伏阙请愿,开封军民不期而集数万人,呼声动地,坚请钦宗为李纲复官。李纲等主战大臣得以用事,金军退兵而去。钦宗虽肯定太学生请愿“本出忠义”,但又严斥“自今更敢有招摇倡率不从令者,并斩讫闻奏”,主和派也攻讦“太学生陈东诱众伏阙为乱”,建议钦宗杀掉伏阙上书请愿的人,一时太学中人人恐惧。大臣吴敏请用老成宿儒执掌太学,钦宗遂命杨时为国子祭酒,事态始得平息。
南宋绍兴年间,秦桧执政,奉行向金朝割地称臣的议和政策,朝中主战大臣赵鼎、王庶等相继被贬。罗孟郊与赵鼎、王庶各有书信来往,力诋和议。绍兴十八年(1148),罗孟郊被拜为翰林学士。绍兴二十二年(1152),秦桧排挤朝中主战大臣,指使御史罗汝楫奏以罗孟郊、龙图阁学士叶三省、从政郎杨炜等人饰非横议,贬叶三省于筠州、杨炜于万安军、罗孟郊于兴国军。送别时,士大夫们纷纷落泪,罗孟郊说自己是豫章柏林罗氏后裔,兴国军乃是祖居地,如今形势如此不堪,他准备在兴国军终老了。罗孟郊到了兴国军,择居甘棠谷,建屋数间,仍作匾额为“翰林堂”,凿池一口,仍称为“洗砚池”,一如兴宁故居。他不问世事,即使是兴国军长官薛倞、周紫芝求见也被他婉拒。周紫芝常托人送来酥米,并写了首《荷叶诗》表示敬仰之情:“湖边老守湖是家,湖光十里皆荷花。我来不见花如锦,但闻荷叶飞天涯。”次年秋天,罗孟郊逝世于兴国军。两年后,秦桧捕赵鼎之子赵汾下狱,令其自诬与张浚、胡铨、罗孟郊等五十三人大逆不道,欲置他们于死地。正在此时,秦桧暴卒,冤案得以终止。后来皇帝下诏为五十三人复官,而罗孟郊已去世两年了,朝廷闻之,特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按例敕葬。
持家以孝,名闻乡里
相传在罗孟郊还小时的某年冬天,他母亲偶然提起好久没吃过鱼了,于是他就不顾数九严寒去池塘里摸鱼,做成鱼脍孝敬母亲。他在京中做官时,感念常年不能回故里探望老母亲,作了首《京中怀归》:
一自题名后,思归何日归。
虽然着宫锦,不及舞斑衣。
故里桑榆晚,他乡雨雪霏。
庭前停玉轸,目送雁南归。
虽然穿着进士宫锦,但他认为不如古时候的老莱子,可以穿着斑衣娱亲,侍奉老母。乡人也感念他的拳拳孝心,把他取鱼供母的池塘称为“曾子湖”,将他比作春秋时的著名孝子曾参。
罗孟郊在父亲早丧、家庭贫困的不利环境下,仍笃志向学,终于成为兴宁立县以来的首位进士,他刻苦攻读的精神激励着兴宁代代学子,其恪守的为官刚正、为人忠孝处世准则,也历来为人所称道,名垂史册。
亲属成员
罗孟郊的父亲罗居敬,官居福建汀州刺史。罗孟郊有二子。长子罗鍧居兴宁;次子罗钧随侍兴国,亦宗枝繁衍,蔚然旺族。
个人作品
一自题名后,思归何日归。
虽然着宫锦,不及无斑衣。
故里桑榆晚,他乡雨雪霏。
庭前停玉轸,目送雁南飞。
这是北宋时,在朝中做官的罗孟郊厌倦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因循守旧和花天酒地,而写下的一首诗《京中怀归》,以此表达他想念家乡的思归之情。
史料记载
《咸丰兴宁县志人物传略》记载
罗孟郊,其先祖
南昌人,五代间有官兴宁者,因家焉。至宋景德中,孟郊生,生而颖异,早丧父,事母孝。儿时牧牛长陂庄,坐读书,有山人过,奇之,与语,孟郊告以父丧,贫未葬,山人指示其地,遂葬焉。弱冠结庐罗岭以学,乡子弟从之,孟郊指授笃焉,至邑始多学者。尝夜读书山上,有光烛之,又箸书,涤砚于池,池水尽黑,今志所传墨池者是也。天圣八年,举进士第三人,累官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掌制诰,文词温雅,特承顾问。乞归养母,茅荜萧然。母冬月思鲙,孟郊下池取鱼以供,乡人目其地为曾子湖。年七十而终,众立祠于读书处祀之。(本阮省志、施志,参用王州志及仲志。仲志改取鱼为少时事,未知何据,今依诸志叙于归养后。)
罗孟郊墓<神道碑>碑文
这篇碑文,是清代同治年(1865)楚北兴国州罗有文(孟郊后裔)录下寄给兴宁罗仲期的。随文附一信:自公谪居兴国寄籍,由宁历元、明,以至本朝,未尝他徙,后考《广舆记》等书,始知公为宋循州兴宁人,特询原籍有无公裔。
《神道碑》碑文:
绍兴二十三年,翰林学士罗公卒于兴国军,盖谪地也。公讳孟郊,字耕甫,休休其别号。幼负美质。居乡校时,值元佑禁锢诸贤,初不悦曰:“事势如此,是可以爵禄为哉?”乡先生韦公闻之叹服。及闻文正公立朝风采,辄语人曰:“此正大丈夫流也。孟郊肯甘为草木,漫度春秋已耶?”与胡铨、杨时、蒋之奇数子友,慷慨激烈,博通经史,为一时名士首称。
宣和五年,领乡荐;明年,廷试。策语有云:“躬耕而亲蚕,已喜示斯民之大端大本;辽衰而金盛,更望振天下之大纪大纲。”掌枢密院事谭正,一见而大奇之。登沈晦榜进士,始就太学博士职。是时蔡京擅权、天下侧目。公令太学生陈东上书,乞斩六贼,徽庙嘉之。复令太学生留李纲、吴敏,乞用老成,以靖太学,杨时始擢国子祭酒。靖康间,因适南剑见罗从彦,从吴国华游,以同族劝就杨时讲道,以承濂洛之绪。
绍兴十八年入翰林,正秦桧纷纷和议之际。与龙图学士叶三省、从政郎杨炜,各以书通赵鼎、王庶,力底和议。桧讽御史罗汝楫,奏以饰非横议,贬叶三省于筠州,贬公于兴国军,贬炜于万安军,诸大夫祖饯为洒泪。公谢曰:“吾本豫章柏林族也。兴国军乃故乡。天下事至此,为之奈何!吾今无意于人世矣。诸公勉力以报国,不必为吾偷生者注念。”盖二十二年事也。
公抵兴国,不理军事,择朝阳甘棠之谷而居之。结屋数间,匾曰“翰林堂”。凿池一亩,曰“洗砚池”。放怀山水,屏绝人迹。虽知军薛?、周紫芝之贤,求不得见。时以酥米馈之,赠以荷叶诗云:“湖边老守湖是家,湖光十里皆荷花。我来不见花如锦,但闻荷叶飞天涯。”公答云:“仆得?身草莱,随意耕钓,皆君惠耳。辱兹多议,何以堪之?”原其志向,既而归籍之计矣。
明年春,霍山崩裂。至秋,公一日沐浴衣冠,北面稽首毕,命其子钧曰:“吾气数止矣!尔竭力事母,不必还籍,甘棠是葬地也。知我者,无如张文举,可以铭事?之。”言未毕而气已绝。上距元佑七年,寿六十有二。
越二年,桧谋使赵汾诬张浚、胡铨等五十三人大逆,欲置之死,公与焉。狱几成而桧暴卒,朝野共称天鉴。诏复列用五十三人,而公已故二载矣。有司以闻,特追赠礼部尚书职,敕葬甘棠山。丧祭如制。呜呼!若公者,可谓屈之以位而伸之以道,枉之以生而直之以死者欤!
令子以进士吴彦夔状公行实,乞予铭之。予忝知公,义不容辞。按罗氏,世居豫章。五代时,昌儒为循州剌史,遂家焉。历数世,至清臣,生孝忠,孝忠生居敬,知汀州,娶谢氏,感星瑞生公于官舍,故公负美质,为忠良,承道学,岂偶然耶?公娶周氏,涉猎书史,有令仪,生二男訇、钧。铡室何氏。公来兴国,氏卒于道。訇娶赵氏,仍原籍。钧娶胡氏,枢密院编修铨之女也,侍公于兴国,生子三:尧明、文、思,皆琳琅之器,将发公之幽光而有待者耳。
铭曰:霍山维灵,富水为清。灵不可味,清不可尘。于戏君子,邦家之珍。志动金石,心质鬼神。公今已矣,庶乎致辞身。吾其祭也,廓族有征。
此碑立石署名除其两子外,撰文的是豫章人张文举(赐进士知庐川),书写的为江州周紫芝(宣教右侍郎中权知兴国军事),篆额的是希寿(奉礼部知舞阳县事)。立碑年代为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岁正月。
人物纪念
在南宋绍兴年间,兴宁知县苏升即对罗孟郊故居翰林堂进行重新修整,以“遵故范,开后学”。在南宋末年编撰的《舆地纪胜》中,罗孟郊是此书记载的循州三县产生的两位著名人物之一。元代耶律渊则在《古循修学复田记》说罗孟郊“表然著见于后世”,“循之士由是作兴”。明朝洪武初年,兴宁县学生潘奎在翰林堂故址上筑室读书,国子监司业龚图片在为其撰写的《墨池书屋记》中说:“墨池书屋者,太学生潘奎读书之室也。因其居之旁水色如墨,故号墨池,乃宋翰林罗孟郊之故居,曰翰林堂者是也,地在广东惠州之兴宁县。生筑室于翰林之故基,而以墨池自号,岂将追踪古人耶……生颇有志于学,故记此以勉之云。”明代名学者祝枝山、清代名画家汤贻汾都曾写诗赞颂他。明清时期设置的兴宁乡贤祠中,罗孟郊也总是名列首位。
兴宁关于罗孟郊的人文遗迹也为数众多。《舆地纪胜》已将罗孟郊“翰林堂”与“洗砚池”列为循州古迹。明清时期的兴宁“古八景”中,“神光夜气”“鸡鸣春晓”“墨池书屋”“古渡横舟”四景都与他相关。罗孟郊位于神光山南麓的读书堂遗迹,成为兴宁县的人文圣地,明万历年间改建为“宋学士罗先生祠”,南明永历年间重建为墨池书院,翰林李士淳题额“名贤媲美”,清代数次重修,现为墨池寺。池侧原有明万历陈应荐书“墨池”碑、清嘉庆内阁中书段克宗书“飞甘泉”等碑,今存“墨池”碑。光绪年间,胡曦在神光山腰刻有各体书法石刻数块,其中“读书堂”“间气”“怀贤”“霍云时至”四处是为罗孟郊而刻。在长陂岭,有罗孟郊先代墓址探花地、古牧亭,康熙年间在岭下建有探花祠,清末建有文峰塔。此外,又在神光寺、城内学宫和龙田圩建有数处探花书院。
民国时期有兴宁竹枝词写道:神光皓月一轮秋,墨沼常新水自流。夜色凉时人不寐,山村灯火读书楼。
勤奋而自律、为人忠孝、为官刚正的罗孟郊,已被代代兴宁人当作楷模,视为“耕读传家”教育子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