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川
历史文化名城----罗川
罗川是正宁县的古县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有琴山、泰山、药王山、北华山。
一、罗川置县历史
罗川据历史记载,正宁在历史上曾六易其名:西汉置阳周县,东汉称泥阳(治在今宁县),北魏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因“罗水出于川”(相传罗川城东有一山,每到夜半更深或鸡叫之前,山谷能听到锣音回响,人唤此山为锣山,后叫转音了称为罗山。罗山有一天然温泉,从半山腰流出,人称罗水,罗水顺川流出故称罗川)改为罗川县;唐天宝元年(742),因在罗川东10里挖出27尊玉面真人像,唐玄宗遂将罗川改名为真宁县;清雍正元年(1723)因避世宗“胤禛”讳,更名为正宁县。此间,正宁县治皆在罗川,民国18年(1929)县治迁往山河,至此罗川县治时间长达1509年。
罗川文物古迹 罗川文物众多,琴山、泰山、药王山、北华山“四座名山”耸立四周。铁旗杆,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高约16米,旗杆穿过两尊侧首张目、露齿相望的铁狮腹部,顶有飞鹤展翅欲起,身蟠双龙,方斗四角各竖飘扬状小旗,斗角下系小铃,迎风鸣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氏牌坊,由清官坊、天官坊、恩宠坊组成。天官坊、清官坊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朝廷为表彰“一代廉吏”赵邦清(曾任吏部稽勋司郎中)所建;恩宠坊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赵邦清为感念生母刘氏、养母高氏教养之恩所建。上面雕有飞禽走兽、山水房舍,刻有文字。1963年2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赵氏祠堂,建于明天启年间,内有明万历皇帝为赵邦清题词“坚持清白”碑刻及安南国(今越南)正使冯克宽为赵邦清题“清清清”碑刻。2003年12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川碑廊 第一通碑为新建罗川碑廊记事碑。第二通碑为宋承天观碑,原碑现置县博物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阐述道教教义及建承天观缘由,指出县域是中华文明的肇始地。第三通碑为明甘节庙碑,甘节庙系为县人景清所建,原碑已佚,碑文主要记载景清的行状。第四通碑为明《重修学宫记》碑,原立于文庙,现已佚。第五通碑为明“廉仁公勤箴”碑,原立于罗川县衙门前,现移置县博物馆,碑文寄托了对封建官吏的期许。第六通碑为赵公祠“清清清”碑,系安南国(今越南)正使冯克宽为赵邦清所题,原碑现移置县博物馆。第七通碑为赵公祠“坚持清白”碑,系明万历皇帝为赵邦清题词,原碑现移置县博物馆。第八通碑为明《重修文庙记》碑,原碑立于文庙外,文革中被毁。第九通碑为明《泰山庙记》碑,原碑立于泰山庙内,文革中被毁。第十通碑为清《重修罗川书院记》碑,原碑立于罗川书院前,文革中被毁。第十一通碑为民国冯玉祥“仁人之言”碑,现移置县博物馆,碑文系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亲撰的政治主张。
为了发掘和弘扬罗川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县上计划投资1.5亿元实施罗川古城开发工程,测绘勘探工作已经完成,正在编制开发规划。
二、唐台龙凤晒烟来历
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在河北范阳反叛,唐玄宗出逃四川成都避难,太子李亨奔赴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随后,李亨与郭子仪等文武大臣筹划平叛,返回长安途中,曾携爱妃张良娣前往罗川以南的泰山庙拈香求子,在城西一土台歇息,张良娣水土不服,突患肚痛病,御医百般施治不见好转。郭子仪便在当地请来了一位农夫诊病。农夫将点着的旱烟锅让给张良娣贵,一锅烟吸完,腹痛全消,浑身通泰,心旷神怡。肃宗龙颜大悦,也点上品吸一番,赞称:“真乃龙凤烟也!”所以称其为“唐台龙凤晒烟”。肃宗回朝后,叮嘱地方官员将此烟作为贡品按时进贡。从此,罗川唐台龙凤晒烟声名大振,经千百年而不衰斤左右(亩产约400斤),年收入400万元(每市斤10至12元),亩均净收入3000元(全村390户、1716人,户均收入1万元、人均收入2300元),产品远销周边10多个省区,多为中老年人消费。
三、正宁“八景”
史传正宁“八景”为:琴峰古洞、罗山兔穴、泰山拱翠、温泉夜月、云寂孤峰、五掌山形、支当古渡、灵湫乔松。
琴峰古洞 相传罗川城南抚琴山有一古洞,每当清风徐来,洞中恍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之曲。现山体剥落,已无古洞之踪,只有山形状如琴式。
罗山兔穴 相传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梦群仙现于箩底,于是广派使者在全国查寻和梦境相符之处。一日,一位使者巡游至罗川县,在罗山处见一老人随一野兔钻入一洞穴,就派人在此处挖掘,获得27尊玉石做的真人像(道家称得道的人为真人;传言27尊玉面真人像是天上27宿,唐玄宗是第28宿,28宿下凡预示国逢盛世、天下太平)。唐明皇龙颜大悦,遂改罗川县为真宁县,罗山兔穴由此得名。
泰山拱翠 罗川城西南泰山树木密布,蓊郁青苍,上建有青帝祠,祠旁古木参天,苍松蔽日;北面罗水环绕,东面与琴峰相对。站在泰山之巅,罗川东西两川犹如一匹白练;四面望去,峰峦叠起,在阳光之下若隐若现,好似一幅图画。
温泉夜月 相传罗川城西南3里有一温泉,泉穴有3眼,从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冬暖夏凉。夏夜在此沐浴,月光倒泻,上下一碧,趣味无穷。
云寂孤峰 罗川城东南15里有一云寂山,周围山势平坦,只云寂山一峰中耸、突兀嶙峋。山顶建有古寺,寺前原有高阁二重,山植苍松,屈曲离奇,干霄蔽日,攀援而上,有登临眺望之趣。
五掌山形 五掌山位于罗川城东北2里,顶上五峰紧密排列,如刀削成,状如布指,故称五掌山。
支当古渡 支当即支党河,源于子午岭,流经关家川、陈家川后入旬邑县之河水,位于罗川城南20里(疑为今关家川处)。古时此为渡口,春夏观景,百鸟鸣翔,牧童横吹短笛,悠扬宛转,河水澄清潋滟,烟霞异态,美不胜收。
灵湫乔松 灵湫位于罗川东60里之要册湫,由山体滑落、积水壅滞而形成的。方圆数亩,清澈透明,天雨不溢,天旱不涸。相传天旱于此祈祷雨露,莫不应验如神,故称灵湫。唐时修建龙祠,历封“应圣侯”、“普济王”,宋时改封为“显圣王”,文臣雅士莫不到此以洗尘襟,以抒怀抱。此景也为明“庆阳府十景”之一。
古城罗川
罗川古城位于四郎河北岸,风光秀丽,地理环境宜人,街道中心有三座高大的明赵氏石坊,最东边的是恩宠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系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为其母刘氏高氏所建,街西边为清官坊和天宫坊,均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四月,系庆阳府真宁县为纪念赵邦清所立,这三座石坊各高约10米,宽约20米,全以红砂岩凿磨镶砌而成,通体雕梁彩绘,布满人物、飞禽、山水、云烟、树木、花卉等浮雕图案。大幅匾额分左、中、右三品,上、中、下三层高悬。是我省公存的石坊,具有很高的雕刻工艺和建筑艺术,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罗川小学(原城隍庙)大门两旁,距赵氏石坊约200米处,有一对高大的铁旗杆,高约16米,旗杆穿过两尊侧首张目露齿相望的铁狮后部,顶有飞鹤展翅欲起,身蟠双龙,方头四角各竖小旗,旗中有“断”字饰,作飘扬状,斗角下系小铃,迎风作响。杆下部悬砌一对联,右联“社荐鸡豚留永日”,左联“旗翻熊虎待灵风”。杆有铭文,铸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分遗憾的是2008年前后,铁旗杆下部的铁制巨幅对联失窃。至今下落不明。
在古城罗川的街道东部(今正宁二中院内)还有清代建造的文庙天殿(罗川古城内原有规摸庞大的文庙,今仅存大殿),大殿座北面南,硬山顶,房脊两端有螭吻饰,面阔五间,柱头斗拱为双抄双下昂,昂嘴甚长,至今保存完好。据史志记载,该文庙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明洪武二年知县郭钧重修.明末毁于兵,清顺治时重修,康熙、雍正、乾隆时均作过补修和维修。大殿周围现保留五颗高大的“汉柏”,为古城罗川增添了古色古香气息。殿前的一颗“汉柏”主干粗2米多,一主枝干枯,枝端形状酷似龙首,实属罕见。
很久以前,正宁县的县城不在罗川,而是在四郎河上游、罗川城东60里之遥的庵里。古时候,从庵里到罗川,树大林密,道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行人走路都很困难,谁敢想搬迁县城呢?但是,县城最终为何又由庵里迁到了罗川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神奇动人的传说哩。
过去庵里虽说不大,但周围尽是群山,林木茂密,百鸟鸣翔,四郎河发源于此,潺潺西去,确实山青水秀,景色优美。选这里作为县城,县官十分满意,以为久居此地,可以饱览风光,修身养性,高枕无忧。
一天,县太爷办完公案,夜里正在酣睡,见一白发长须老道朗声对他说:“这里要山崩地裂,苍生就要遭难,快把县城搬走!”县官大惊,急问老道:“县城应当搬到何处为好,请道仙明示。”“随旗而定。”老道丢下这么一句费人思索的话,就飘然而去。县官欲追随老道问个明白,只觉得猛然一声惊呼,苏醒过来,方知是做了一场梦。时值深夜,县官反复回味梦境,百思难得其解,思来想去,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一会,天就亮了。就在这时,衙役忽然来报:“老爷,大事不好,城头上的旗不见了!”县官闻言大惊。左右师爷虽然也觉得有些蹊跷,但转眼一想,一面旗子值不了多少钱,叫人另缝一面不就行了,何必那么惊慌。但他们哪里知道县太爷的心思。这位县官心想,昨夜分明不是梦,而是神仙为救百姓特意来显灵,必须找到神仙言示的那面旗子!他立即派遣县署各位衙役分头去寻找那面移动了的旗子。寻来找去,旗子却插在了罗川,而且插旗的地方还踩出了城基的轮廓。县官亲自去罗川察看了一番,觉得罗川这个地方川道开阔,群山耸立,北有华山,南有泰山,东有琴山,西有药王山,山势峻巍,树木成林,河水清澈,犹如仙境,比庵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呈明上司,下令兴师动众打墙筑城。不多日,城墙修好,城头上还建了一个很气魄的城楼,便将县府从庵里搬了下来。而后来,庵里果然发生了山体倒塌,地面下陷,埋没了原县城的大变故。百姓闻知,无不加额称庆。
罗川城耸立在四座名山中间,愈显得风脉更重。据说四郎河是一条闪闪发亮的银藤,县城是藤上的一颗金瓜,金瓜每天晚上自转一周,不过一般人感觉不到罢了。 罗川城修好后,历代都把此作为县城所在地,延续了一千多年。这座城有南门、东门、西门,唯独没有北门。传说一位善观风水的高人说:“罗川城不能开北门,若北门开了就要出3斗6升油菜籽那么多的官。”那时罗川全县人烟稀少,官民总共才不过有几千人,而3斗6升油菜籽数也数不清,所以没有人相信这话,北门也就一直没有开。后来老鼠在北门那里打了3个洞,所以正宁县明朝时出了景清、巩焴、赵邦清3个大清官。
民国18年(1929),正宁县城迁至山河,罗川古城遂废弃。
现今的古城罗川,紧跟时代的步伐,大搞山川绿化、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一跃成为甘肃省文化历史名村和正宁旅游去处。尤其是秋夏的罗川,山环水抱,鸟鸣花香,绿意盎然,果蔬遍地。那一排排青砖绿瓦的仿古式新农村建筑更使古城分外精神,那一座座古今相映,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散发着千年古城的神韵,诱人神往、发人深思。
参考资料
罗川.百度百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7:1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