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桑却丹
蒙古族哲学家
罗布桑却丹(1873-1928),藏名本译罗卜藏全丹,蒙名巴颜陶格陶,汉名白云峰,字罗子珍。蒙古族,凌源县(今凌源市)红山街道热水汤村人。近代蒙古族哲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两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1919年写成近20万字的《蒙古风俗鉴》。该书涉及蒙族文学、经济、政治、文化、婚姻和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
人物生平
罗布桑却丹生于1873年,凌源县(今凌源市)红山街道热水汤村人,他自小聪明好学,利用农家闲暇时间,或求师或门务学通了蒙古语文。
1890年,罗布桑却丹被指派为旗佐领章京。
1894年,他又被指派到哲里木盟各旗普查由喀喇沁左旗迁往他乡的从员及户口。这个工作他整整进行了3年时间。3年间,他深深地体验到蒙古族劳动人民身受层层剥削,过着极度艰难的生活,同时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状况和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其后来撰写《蒙古风俗鉴》这部巨著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罗布桑却丹极力主张普及文化知识,并希望以此来拯救蒙古民族的命运。
1898年,罗布桑却丹想到拉萨去学习。但由于经费不足,便留在北京雍和宫拜师学习蒙、满、汉、藏4种语言文字。
1902年冬,罗布桑却丹参加清朝宫廷翻译考试,曾获“四种语言固师”的称号。同年,罗衍桑却丹借驻北京蒙古王公府的机会,递交了一份“广译各种书丈,普及蒙地文化”的建议书。并为此东奔西走,花掉了一千多两个人积蓄的银子,但没有收到任何结果。
罗布桑却丹非常热爱家乡,1903年,他听说东北地区发生了日俄战争后,便从北京返回家乡,为蒙古族地区和喇嘛寺庙等不遭受战火的洗劫而四处奔波。
1906年,罗布桑却丹应学部邀请,任北京“满蒙高等学堂”的蒙文教师。
1907年11月,罗布桑却丹又应邀东渡日本。执教于东京“外因语学堂”。罗在日本生活、工作的4年间,接受了西方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原先利用普及文化来拯救民族命运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了。于是,罗布桑却丹回国后,又一次呈文,重申自己的主张。
人物作品
罗布桑布丹一生坎坎坷坷。但他利用4年时间编纂而成的《蒙古风俗鉴》,却为人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蒙古风俗鉴》,成书于公元1918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蒙古文著作。《蒙古风俗鉴》共10册,凡60章,计约20余万字。其内容包罗极广,从蒙古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以及风俗民情,到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无不分门别类,一一加以详述。这部书对于了解和研究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发展变化情况是十分难得的,也是现今蒙古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
人物逸事
蒙古人过去因笃信藏传佛教而多取藏名。罗卜藏全丹是藏语名字的音译,由“罗卜藏”(拉丁字母拼写Lubsa )和“全丹”(拉丁字母拼写o i n d o n)两个单词构成,即Lubsa oindon。“罗卜藏”意为“睿智的”;“全丹”意为“有学问的”。罗卜藏全丹即为“睿智而有学问的”之意。《蒙古风俗鉴》作者罗卜藏全丹的名字之所以被讹误为“罗布桑却丹”“罗布桑悫丹”等写法,主要是因为最初发现的《蒙古风俗鉴》的手稿为蒙古文,且作者的签名也为蒙古文,因此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整理、研究《蒙古风俗鉴》的学者将作者名字错误地音译为了上述形式。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说解“罗卜藏全丹”.朝阳新闻网.2023-05-3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3 12: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