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应的故事》以少先队员们给解放军叔叔写信的形式,通过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浓郁有趣的情节和生动、活泼、诙谐的语言,描写了六年级小学生罗文应种种令人发笑的行为和表现。在解放军和老师以及少先队集体的耐心引导和帮助下,罗文应终于克服了自己“顽固”的缺点,由“管不住自己”到能够“管住自己”,较好地解决了在孩子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玩耍相矛盾的问题,最后由于“进步”而“入队了”。
罗文应有上进心,想搞好学习,锻炼好身体,争取入队,将来要做一个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可是他意志薄弱,不能管束自己。由于贪玩,时常浪费时间,使学习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因此学习和贪玩就产生一个矛盾。他因其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经常被生活中的各种有趣事情所吸引,诸如看别人打克郎球、看画报、看乌龟、踢足球,甚至“研究”地下一颗脆枣,究竟是卖枣的人掉下的还是吃枣的人掉下的。这一切,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注意力经常分散、学习计划屡屡不能完成却是关涉到一个小学生的意志培养的问题。罗文应时常记起解放军叔叔的勉励:“希望你自己管得住自己。”通过反复努力,最终面貌改观。
《罗文应的故事》成就在于,作者是把罗文应这个人物的变化放到新中国这个典型环境中来刻画的。在罗文应的成长过程中,有老师的引导,有同学的帮助,还有解放军叔叔对他的鼓励。作者将人物的成长与社会、集体的推动作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作品不仅充满了童趣,而且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作品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在儿童性格形成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对儿童具有教育意义。
《罗文应的故事》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将罗文应由管不住自己到“管住了自己”的成长过程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紧紧抓住了罗文应在许多场合中又想做功课又禁不住想玩一会儿的矛盾心理,在展开故事情节的同时,将人物内心求上进的愿望与意志力薄弱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给主人公带来的苦恼,生动、明快地勾画出来。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罗文应本想放学回家后“把算术题都答出来,整整齐齐写在本子上”,可却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商店。当他发现街上的灯都亮了、后悔“今天又迟了”“决计要好好做功课”的时候,却又被打克郎球的声音吸引了过去。他心里着急,想着还有“八道算术题,一张大字呢”可那打克郎球的人偏偏又一杆接一杆地落空,“害得”他不得不看到很晚才回家,作业又没写成。到这里,罗文应在这一路上的矛盾心情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将笔锋一转,继续写道:“妈妈说他:‘你看你,谁叫你贪玩的?’‘贪玩?’罗文应红着脸,噘起了嘴。“难道我玩得舒服么?我心里可生气呢’”,一句话,将罗文应一路上的矛盾、没管住自己的懊丧心情概括地、却又是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使人感到这个形象真实、可信。小读者甚至可以从罗文应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号一之,湖南湘乡人。他是对童话和儿童小说创作都有贡献的作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发表了《大林和小林》和《秃秃大王》,并立即引起反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天翼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和作家协会儿童文学组组长,在领导和组织工作之余,继续为孩子们辛勤创作,先后创作有短篇儿童小说《去看电影》《罗文应的故事》《他们和我们》,短篇童话《不动脑筋的故事》,中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还有儿童剧本《蓉生在家里》,童话剧本《大灰狼》以及作品选集《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