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叶枯病是由罗汉松拟盘多毛孢引起的、发生在
罗汉松的病害。一般先从枝梢顶端叶片开始发生。起初,感病叶呈绛红色至砖红色的不规则斑块,后渐转为褐色至淡褐色,最后成灰白色,其上生有许多小黑点;发病严重时,整个梢头叶片枯死,有的甚至全株死亡。
罗汉松叶枯病病原为罗汉松拟盘多毛孢(学名:Pestalotia podocarpi Pi Laugh.),属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多毛孢属真菌。病菌的
分生孢子盘隆起,生于表皮上。在潮湿环境下表皮破裂,涌出黑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盘直径195—255微米,分生孢子纺锤形,大小为(16.1—23.0)微米×(5.8—6.9)微米,有5个细胞,分隔处微缢缩,中间3个细胞橄榄色,两端细胞无色,顶端鞭毛2—3根,长4.6—16.6微米。
病菌
分生孢子的萌发适温在25℃左右。在2%的罗汉松叶煎汁中生长,其萌芽率达91.7%。
罗汉松叶枯病早期多在嫩梢部位的叶片上发生,老叶亦可受害。叶片发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向叶基扩展。染病叶片先端颜色发红,病斑条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淡红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病枯斑大多达叶片的1/2或2/3,严重时整个梢头的叶片枯死,形成枝条干枯或大部分叶片死亡。后期病部的正反两面长出扁平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病菌以菌丝及
分生孢子在病叶中越冬。第二年春季随气温高升,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由风雨、气流传播进行侵染。遇到适宜气候,病菌反复侵染多次。病害直至10—11月份才结束。残留的病叶、病枝作为次年的侵染源。
罗汉松叶枯病在25℃左右时,潜育期少于7天。该病在中国一般于3月开始发病,11月基本停止。夏秋多雨、天气潮湿,尤其是在台风后、雨后发病最重。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或栽植在迎风口处,或遭日灼、冻害、风害造成伤口多,都会加重病情。
罗汉松上较常见的另外一种病害为罗汉松炭疽病,其病原菌为
胶孢炭疽菌(学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属无性真菌类刺盘孢属。罗汉松炭疽病症状与罗汉松叶枯病的发病症状较难区分。但其发生时期及防治方法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