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双塔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的景点
罗浮双塔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瓯北街道罗浮村(东村片)南端龟蛇二山之巅。西晋无第五年(295)曾在此立浮屠,宋元丰七年(1084)重建,现塔为明代所建。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间,保存尚完整。平面呈六角形,砖构楼阁式。基座用块石铺成塔基,面铺条石做出平座。塔身呈锥形,逐层收缩,每层砌出券门,间或做出壁龛供奉佛像,倚柱六角形,柱头以上施砖制斗拱。腰檐用砖作出椽子与飞子,翼角成龙状,仔角梁起翅。罗浮双塔隔瓯江和江心双塔相望。
地理环境
永嘉县地名志》:“罗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一名密罗山,今名山平头”。此山在瓯江和楠溪江汇合处的西北侧,有两座小山,相距180余公尺。北面的山称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长形,酷似一条自东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气势雄伟,因年代久远,早已荡然无存。南面的山称罗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极像一只自西向东爬行的龟,故又称龟山。山北侧半腰有杨府庙,稍远处有鼋亭和将军殿遗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终年不涸。早年,两山犹如两艘巨舰,浮在江中,四周水波粼粼,颠簸摇曳。岁月流逝,沧海桑田,这里形成一片冲积平原,将两山连在一起,遂成今日状况。
在龟、蛇二山之巅分别矗立两座古塔,两塔远远对峙,形式和结构都大致相同,统称罗浮双塔。
历史沿革
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最早在此立浮屠,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重建。现塔为明代当地人林祥(号壶峰)重建。因年久失修,塔基倾毁,1991年,瓯北镇委、镇府在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拨款将罗浮双塔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同年10月25日竣工。
建筑格局
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保存尚完整。为砖构楼阁式。六面七级,塔身呈锥形,逐层收缩,每层砌出券门,间或做出壁龛供奉佛像。倚柱六角形,(木兼)柱与(外门内东)额、普柏枋为扁方形。柱头以上施砖制斗拱,腰檐用置砖做出椽子与飞子,翼角成龙状,仔角梁起翘。塔基用块石铺成,铺面用条石做成平座。塔砖上印有“罗浮林氏塔砖”六字。罗浮双塔与江心塔遥相辉映,分外生色。罗浮双塔隔瓯江和江心双塔相望。
地以人著,景以人传。历代文人韵士为之吟咏赞诵。清永嘉教谕陈遇春《罗浮双塔》诗云:“把麾何所往,海上有名山。潮落渔堪拾,云低雁可攀。一城仙岛外,双塔画图间。当路谁知已,天应踢我闲。”
登上山顶来到古塔脚下。古塔虽然就是年代经过维修,但目前的状况并不是很好。底层塔基须弥座西面有损坏。西面的塔门大开,爬上须弥座,通过塔门进入塔内,正对塔门的墙上镶嵌这一块石雕佛像。塔内墙上灰泥剥落的地方,可以看到印有“罗浮林氏塔砖”六字的塔砖。塔内中空,没有塔梯可供登塔。塔身覆盖朱红色。底层的腰檐缺失。从底层依柱上的孔洞结构上看,古塔最开始应该有副阶。其余腰檐也有不同的损坏。腰檐下的斗栱就像飞鸟的双翼一样。第二层西南、东北,第三层东南、西北,第四层东、西,第五层西南、东北,第六层东南、西北,第七层东、西方向开有壶窗,其余各面开有假窗。真窗两侧各有一灯龛。塔刹为一石质宝瓶。
相关传说
说起这两座塔,还有一段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这块古老大地连年干旱,到处是田地龟裂、禾苗焦黄、树木枯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罗浮村老人齐集求雨。神告诉世人,这是由于瓯江潮起潮落,当地龟山、蛇山为独占鳌头,长年争斗而造成干旱。于是林氏祖先挺身而出,发动村民分别在两妖顶上各建一座塔,塔像铁钉一样,将两山牢牢地钉在原地。林氏村民用当地的青主泥打成砖块,并在每块砖面上刻上“罗浮林氏塔碑”字样。他们在施工中误将有字样的砖颠倒砌在塔上,意外形成了塔的又一独特之处———林字颠倒。据说两塔如期建成后,果真镇住了恶妖,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参考资料
罗浮双塔.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6 13:30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