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瑾(1923年2月—2005年2月5日),男,满族镶红旗人,出生于南京,曾在华东照相馆工作。
人物生平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时,15岁的罗瑾在南京长江路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做学徒,他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1938年1月的一天,有个日本军人到这家照相馆,送来两卷胶卷冲洗。罗瑾发现,这些照片都是日军屠杀我同胞的场面。为了保存日军罪证,他就悄悄多洗了几十张,保留起来,并用硬纸自制了一个小本子,将其中16幅日军暴行的照片贴上去,装订成册。为了表达心中的震惊和愤恨,他在这本照相册封面上画了一颗“滴着鲜血的心”。旁边是一把日本刀,又在右上角写下一个“耻”字,把它小心翼翼地藏在房梁上。
1941年,罗瑾在南京毗卢寺通信集训队,为了逃避日本兵的搜查,就把该相册藏在了厕所的墙缝里,用泥糊起来。几天后,却突然发现这本血证相册不见了,为了防止意外,他从此逃离了南京,隐居在福建省大田县。
1946年8月5日,罗瑾的通讯队同学吴旋将血证相册上交南京临时参议会。此后的庭审中,这16张照片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85年,罗瑾投靠子女定居福建省大田县,在城区白岩公园边上买店面开办“上海照相馆”。
1986年,罗瑾当年的义举被改编成剧本并拍成纪实电影《屠城血证》。
1993年清明节前后,70多岁的罗瑾回到南京,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当他走到一本相册展览内容前,眼睛突然一亮:这不正是自己50多年前丢失的相册吗?
1994年,大田县职业中学举行“甲午战争百年祭”主题教育活动中,在冲洗照片时发现罗瑾的非凡经历,邀请其到校为全体师生做《南京大屠杀见闻录》首场报告会,随后依大田县关工委建议,大田县多所中学相继邀请罗瑾到校开展“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教育活动。
1995年6月10日,吴旋和罗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次相见,共同回忆了这段历史。
1995—2003年,罗瑾被推荐为福建省大田县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
2000年,中央电视台二、四套《中国新闻》频道首次播出电视新闻《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罗瑾怒斥日军侵华暴行》。此后,每逢“九一八”“七七”和“抗战胜利日”“国家公祭日”等抗日战争纪念日,罗瑾和他的“上海照相馆”屡屡见诸媒体。
2005年2月5日,罗瑾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病逝,享年82岁,留有记录抗日战争亲身经历的12万字自传体手稿《历史的诉说》。罗瑾的骨灰被护送到南京普觉寺公墓,与亡妻张凤合葬。
个人生活
妻子:张凤
主要贡献
罗瑾曾收到一名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洗印时,赫然发现全是其对中国人进行大屠杀暴行的照片。出于对侵略者的愤恨,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中16张单独洗印成册,秘藏在寺庙内,后转由其同学吴旋保管。日本投降后,吴旋将这本日军南京屠城的血证转交给南京军事法庭,成为南京大屠杀案的系列证据的第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