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1932年3月1日—2012年4月7日),中文名罗高寿,著名
俄罗斯政治家、
汉学家,出生于
莫斯科。前俄罗斯驻华大使、俄罗斯联邦
上院议员,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中俄友好和平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个人履历
1932年3月1日出生于
莫斯科,父亲
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罗加乔夫是
苏联最负盛名的汉学家和
外交家之一,“罗高寿”是父亲为他所起的中文名。前
俄罗斯驻华大使、俄罗斯联邦上院议员。罗高寿先生是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中俄友好和平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他刚满一个月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来到苏联驻
乌鲁木齐总领馆生活;1936-1939年,小罗高寿又随着家人在
哈尔滨的苏联总领馆生活过三年的时间。“那时的中国东北被
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亲眼目睹了当时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现状。后来每一次出差去哈尔滨,我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回忆。”罗高寿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汉学世家,他的爷爷对神秘的东方中国很感兴趣,且颇有研究,他的父亲阿列克谢·罗加乔夫则是苏联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外交家,他最早把中国古典名著《水浒》和《西游记》以及
鲁迅、
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介绍给俄语读者。阿列克谢·罗加乔夫按照与自己俄罗斯姓氏接近的发音,为儿子起了一个美好吉祥的中国名字——罗高寿。在父亲的影响下,小罗高寿选择了学习中文和研究中国问题,就读于
莫斯科东方大学汉语专业。1956年4月毕业后罗高寿即到中国工作,任中国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翻译,他的外交生涯从此便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老罗高寿的儿子来到中国工作时,仍沿用了这个中国名字。
罗高寿1954年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书写他不平凡的中国缘。他曾经先后在中国外国专家局的杂志社担任翻译,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做过翻译,参加过中苏远东水文科学考察队;1958年之后,罗高寿开始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曾经先后见过
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
朱德、
陈毅、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和
温家宝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的每一次会见,都给我留下了丰富而多彩的记忆。”
罗高寿在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影响。1958年,罗高寿被任命为苏联使馆翻译,此后两国许多高级别会晤都是由他担任翻译,使他有机会频繁接触中国最高级的领导人。他先后给
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等老一代中国领导人当过翻译,见证了中苏、中俄关系的不同发展时期,包括中苏两国友好、两党关系破裂、双方关系解冻,以及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历史时期。他说,只要中苏中俄之间有重大外事活动,其他国家的使节们都跑过来好奇地问他:双方
领导人都谈了些什么?
罗高寿是最早致力于缓解和发展两国关系的外交人员之一。1969年3月,中苏两国边境
珍宝岛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罗高寿再次来到中国,任驻华大使馆参赞。1969年9月,访越回国的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
北京停留,与周总理就边境问题举行了会谈,双方达成了重要共识,罗高寿参加了这一历史性会谈,两国从此开启了边界问题谈判进程。不久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库兹涅佐夫来京谈判,罗高寿也参与其中。1987年至1991年后,罗高寿被苏联政府任命为苏中边境问题谈判团团长。1989年2月,已是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的罗高寿陪同外长
谢瓦尔德纳泽访华时,邓小平一眼认出了他,高兴地说:“我记得你,你50年代当过我的翻译。”当年5月
戈尔巴乔夫总统访问中国的时候,罗高寿一同参加了与邓小平的会见。罗高寿说,他对邓小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谈话印象深刻,正是在这8个字原则的指导下,中苏、中俄关系摆脱了困境。
正是由于罗高寿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1992年4月,他被
叶利钦总统任命为俄罗斯驻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驻华大使的使命。罗高寿的到来,中俄关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当年两国关系便走出低谷实现了正常化,接着两国元首实现互访,1996年中俄又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成为了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成熟的双边关系,是大国关系的典范。在日前欢送罗高寿的告别会上,中国外交部长
李肇星说:中俄两国关系从经历波折到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大使先生功不可没。2005年5月21日,罗高寿先生卸任回国,卸任后一直致力于发展中俄友好关系。
中国情缘
罗高寿一家四代人都与中国有缘。他的父亲是位翻译家,潜心汉学研究60余载,翻译过很多中国文学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西游记》和《
水浒传》。这两部小说在原苏联和俄罗斯已经出版过好多次。老罗高寿还把自己对中国、中国人民和对
中国文化的热爱传承给子孙后代。如今,罗高寿的女儿加林娜作为
国际文传电讯社的记者,已在北京工作了好几年。据了解,罗高寿的孙子阿列克谢是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可能是受罗高寿的影响,目前他也在学习中文。
人物评价
2008年9月,罗高寿因车祸受伤,行动非常艰难,出行多靠别人的搀扶,但他总是积极参加俄中友协和我驻俄使馆举办的各类活动,为促进和巩固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事业四处奔走。罗高寿在中国先后工作了几十年,见证了中苏中俄关系的不同发展时期。他被称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以至许多人只知道他的中文名字叫罗高寿,而忘了他的本名。
罗高寿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他作为著名的汉学家,数十年来为发展和推动中苏、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作出了终生不懈的努力。他在任俄罗斯驻华大使13年内,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俄关系发展,中国人民、中国政府不会忘记他所作出的贡献。
罗高寿先生在俄罗斯也享有崇高的威望,俄罗斯人民、俄政界都非常熟悉他,这也得益于他多年来推动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得益于他是一位汉学家,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罗高寿先生处事乐观,总是充满信心地去工作。对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他总能想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在中苏边境问题上,当时他是苏方谈判方的团长,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功不可没。他知识渊博,对
中国历史、文化非常了解。他很友善、开朗,并愿意结交朋友。
2010年11月6日,第四届
世界中国学论坛在
上海开幕并首度颁发“
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国新办主任
王晨向俄罗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罗高寿颁奖。
人物逝世
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2012年4月7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0岁。
遗体告别仪式11日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举行,俄政界、俄中友好人士数百人前往吊唁送别。罗高寿遗体于当日午后在莫斯科特罗耶库洛夫公墓落葬。
俄罗斯总理普京当日亦向罗高寿
遗孀发出唁电,赞誉他在俄罗斯外交史及重大外交成果中的重要地位。俄上院议长马特维延科、前总理
普里马科夫等政要当日亦前往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