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度外
汉语成语
置之度外(拼音:zhì zhī dù wài)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范晔后汉书·隗嚣传》。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置之度外”。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虽然已经建立了政权,可天下并没有统一。但光武帝胸怀大志,决心要统一全国。于是,他搜罗人才,争取民心,发挥他善于用人、善于用兵的才能,把刘永、李宪、卢芳、彭宠、张步、董宪等一个个消灭掉了。
五郡大将军窦融审时度势,归附了光武帝。这样,最后只剩下西州大将军隗嚣和占据蜀中的公孙述了。不久,光武帝派使者去见隗嚣,劝他臣服,隗嚣见光武帝兵势强威,心中虽不乐意,表面上只得答应,而且把自己的大儿子隗恂打发到洛阳,去做光武帝的内侍(实际是做人质)。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平定了中原,环顾天下形势,因为隗嚣的大儿子在京城做内侍,隗嚣已不足为患,而公孙述又远在西南边陲,天下大局已定,便在和众将议论的时候,说:“隗嚣和公孙述这两个人,已经没有力量阻挡我统一全国了,我可以不把他俩放在心上了!”过了几年,光武帝出兵征伐隗嚣和公孙述,把这两股割据势力全部消灭,整个中国又得到了统一。
成语寓意
林则徐曾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有了无数英雄先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才有了如今人们的幸福生活。成语告诉人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都应抱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责任,人们不应该推脱,而应该培养自己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成语运用
“置之度外”指放在考虑之外,常用于形容不把生死、利害放在心上。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北魏·温子升《孝武帝答高欢敕》:“东南不宾,为日已久,先朝以来,置之度外。”
东汉·班固、陈宗等《东观汉记·世祖光武皇帝》:“天下悉定,惟独公孙述、隗嚣未平,帝日:‘取此两子置度外。’乃休诸将,置酒赏赐之。”
宋·柴成务《乞河北缘边营置屯田奏》:“是知帝王历代置之度外,止于列亭障奔冲之患,营耕战以图经久之功。”
明·归有光《与王子敬书》:“区区得失,久已置之度外。”
成语辨析
置之度外—置若罔闻
“置之度外”与“置若罔闻”意思相近,两者皆有不放在心上的意思,区别在于“置之度外”偏重在不予考虑;“置若罔闻”偏重在不予理睬。“置之度外”多用于“人才”“苦乐”“生死”“安危”等应该考虑的问题;“置若罔闻”多用于“斥责”“议论”“吼叫”“请求”等可听到的事情。“置之度外”前边往往有由介词短语“把……”或“将……”充当的状语;“置若罔闻”前边往往有南介词短语“对……”或“对于……”充当的状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08:2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